本篇文章1989字,读完约5分钟

信息骚扰是一个常见的话题。近年来,骚扰信息,如销售电话、垃圾邮件和广告邮件,已经干扰了许多人的日常生活,让公众感到不舒服。在随机采访了几十个朋友后,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朋友都收到了骚扰电话或短信。我一报名参加考试,就收到了各培训机构的销售信息,一交付新房,就接到了几家装修公司的骚扰电话...我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似乎是正常和无奈的。为什么已经跟进的相关治理措施无效?我们怎样才能防止个人信息被“出卖”,让人们享受一种平静而纯净的生活呢?

人民日报海外版:保护个人信息还需加把劲

个人信息已经成为“唐唐肉”

“偷偷塞了30元红包进你的账户,今天中午吃点好东西。回到t取消订阅。”

"七周年纪念特辑,全新,半价优惠,持续四小时,点击抓取!"

“恭喜你拿到了5万元的现金贷款,不用出门,最快的贷款时间是2个小时。”

骚扰电话和销售信息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根据《2017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尽管近五年来垃圾短信数量有所下降,但总量仍令人担忧。"在互联网时代,我可以把我的信息放在哪里?"网民的感受实际上是信息时代的普遍焦虑。

“骚扰电话和短信是一种意想不到的烦恼,严重侵犯了公众的和平权利。此外,个人信息的披露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准确和定向犯罪的可能性,提高了犯罪的针对性,并大大增加了对社会公共生活和安全的威胁。”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孙进说。

此前,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年)显示,54%的互联网用户认为个人信息披露严重,其中21%认为非常严重,84%的互联网用户亲身感受到个人信息披露带来的负面影响。据报道,仅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民因垃圾邮件、欺诈信息和个人信息泄露而遭受的经济损失总额就高达915亿元。

人民日报海外版:保护个人信息还需加把劲

个人信息成了“唐僧肉”,人人都想吃一口。“在大数据时代,许多人通过钻取‘大数据’和‘个人信息’来定义模糊空,并把大数据当作一只蝎子来传播或买卖个人数据。”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朱伟表示,出售个人信息、“精准营销”或“精准欺诈”已经形成了一条地下灰色链条。

惩罚廉价出售信息的“黑手”

事实上,骚扰信息的相关治理已经跟进。5月1日,《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正式实施。此前,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然而,由于信息泄露渠道多、窃取行为成本低、追踪非法活动困难,许多人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铤而走险。一些专家指出,最重要的是控制信息泄露的来源。

由于信息保护需要增加成本,一些平台和企业不愿意过多关注。一方面,它对制度漏洞视而不见,给企业的“内鬼”一个形成灰色产业链的机会。另一方面,一些平台和企业的隐私条款极其不透明,这“绑架”了用户的选择权。去年,一些媒体发布了1000份关于常用网站和应用的隐私政策透明度的报告。结果表明,没有一个平台能够达到高透明的标准,低透明和低透明平台的总数高达806个,超过总数的80%。

人民日报海外版:保护个人信息还需加把劲

“个人信息保护的核心在于平台提供商。他们不仅是收集个人信息的主体,也是信息流通的渠道。他们可以通过广告联盟和用户肖像发送准确的广告。”朱伟认为,平台提供商应认真执行《网络安全法》的要求。

天网恢复了。今年5月底,深圳市开展了第六次打击非法刑事骚扰信息活动,共查处24个非法刑事骚扰信息窝点,查获非法公民个人信息139万多条。今年5月,北京还发起了一项打击网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动,拘留了138人。江苏省常州市去年挖出了一个巨大的个人信息黑市链,逮捕了48名内部人士和82名中介。惩罚“黑手”的力度越来越大。

人民日报海外版:保护个人信息还需加把劲

坚持尊重知情权的“底线”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洪雪表示,《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加快了立法进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审议的电子商务法草案中,个人信息安全的内容在各个章节中都有具体规定,并有一些制度上的创新和要求,如个人信息的披露要当其发生时,平台或商家必须履行告知受害人的义务。等等。”

人民日报海外版:保护个人信息还需加把劲

难以忍受的是,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和权利保护的意识正在迅速增强。根据企鹅智库2018年关于中国网民欺骗和维权的调查报告,70%的受访者希望进一步揭露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的黑心企业。在信息欺诈案件中,选择揭露投诉的受访者比例从去年的58.7%上升到83.1%。那些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没有取得进展并试图继续钻空空子的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人民日报海外版:保护个人信息还需加把劲

有学者指出,个人信息隐私权是“尊重、友谊、爱情、信任和个人自由的基础”,也是“在互联网和现实中维护文明和尊严的基本途径”。企业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必须征得消费者的同意,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这一基本底线不能被打破。不重视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企业会遇到信任危机。从去年年底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授权漏洞事件,到今年海外社交网站Facebook 5000万用户的数据泄露事件,都说明了这一点。

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保护个人信息还需加把劲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5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