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0字,读完约4分钟

俗话说,稀缺是最有价值的东西,熟悉是最有价值的东西。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也有一些从熟人那里谋取利益的行为,即“扼杀熟悉”。互联网也不能幸免。在不知不觉中,大数据技术——本应造福于人民——已经成为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帮凶。

“杀熟”不是“杀”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他们在网上购物平台上遭遇了一场“杀戮”:“为了节省运费和享受折扣,他们每年都花钱给会员加油。结果,昨天我和同事买纸巾时,发现同样的纸巾,同事(非会员)的手机显示原价49.9元,特价39.9元,而我的手机显示原价49.9元,会员价44.9元……”

巧合的是,不久前,微博网友“廖世福”爆料称,他经常通过旅行社网站预订特定酒店的房间,价格仍在380元至400元之间。偶尔,他通过酒店的前台了解到这个房间在淡季的价格只有300元左右。这条新闻在网上发布后,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许多网民表达了类似的经历。

据了解,这种“杀熟”的网络平台消费涉及打车、购票、预订等。他们“杀人很快”,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消费者的大数据,并且知道从哪里开始。对于陌生人来说,因为没有这样的便利,他们不得不先放开马,“杀生”而不是“杀生”。

大数据“杀人”指的是同样的商品或服务,但老顾客看到的价格比新顾客看到的价格要贵得多。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据统计,一些国外网站早就有了“扼杀”大数据的现象。最近,一项针对2008年受访者的媒体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曾遇到过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杀人”的情况。

“了解你”伤害了你

一些网民嘲笑道:“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会使用大数据;大数据的功能之一就是杀人。”技术是一个中性词,但是滥用技术所造成的道德和法律问题需要社会所有部门来解决。

大数据让电子商务更容易“理解你”和“伤害你”。例如,电子商务分析客户的零散数据,描绘消费者,然后准确地提供服务。这对买卖双方都有利。然而,当大数据的应用跨越国界,侵犯消费者的隐私并寻求不正当利益时,“精确营销”不能被当作遮羞布。

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评论家郭凡礼认为,大数据的“扼杀”反映了在大数据时代,科技公司通过垄断技术和网络,为消费者形成了一个信息孤岛。

“大数据扼杀暴露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对称性和不透明性。”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说。他说,同一个平台为不同的消费者设定了不同的价格,这种大数据“杀人”是非法的,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公平、诚实和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可能涉嫌价格欺诈。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好它可以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大数据进行不道德的操作是平台的悲哀。

大数据缘何变身“杀熟”帮凶

“杀”到“停”

以牺牲旧用户的利益为代价来赢得新用户的青睐和吸引新用户,是大多数“扼杀”企业的出发点。然而,当一个新用户变成一个老用户时,“熟杀”刀将被正面切割,消费者将成为另一个收获韭菜作物。从长远来看,这相当于杀鸡取卵。

“大数据只是一种商业工具。绅士们喜欢数字,并且很好地使用它们。”易观国际(Analysys)首席技术官郭伟表示,单纯通过流量垄断和信息不对称利用大数据获取不义之财的企业,必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一些业内人士建议,目前,消费者应该尽最大努力分散他们的消费行为。这样,如果一个平台通过大数据看到你的肖像,它将是不完整的,被杀死的概率将会更低。

在曹磊看来,消除“杀菜”现象仍然有赖于企业的自我意识和政府的控制。毕竟,数据掌握在平台手中,数据的处理方法外人是不知道的。它只能由政策和法规来规范,违反者可以受到严厉打击,以此为榜样。

那么,该行业应该如何监管定价呢?曹磊进一步指出,定价应体现公平和正义,特殊价格也应公开宣布。

标题:大数据缘何变身“杀熟”帮凶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7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