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8字,读完约3分钟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牵头金融机构重点开展扶贫、网络、信贷、绿色普惠工作,初步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惠民为重点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具有欠发达民族地区特色的“青海模式”,促进了青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推进扶贫和惠民,财政支持精准扶贫已初见成效。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推进精准扶贫银行托管制度和“三级联动”机制,实现县级全覆盖,在各地区设立12363条金融精准扶贫热线,引导各县金融机构联合扶贫。村级行政机构建立了“六位一体”的村级和家庭精准扶贫金融服务机制,在全省2552个村开展了精准扶贫金融服务。贫困家庭金融服务档案全部建立,继续扎实开展贫困家庭信用评估。在全省13万户贫困家庭中,金融机构对12万户贫困家庭开展了信用评估工作,评估覆盖率达到92%。截至2016年10月,青海省金融机构准确的扶贫贷款总额达到1079亿元,同比增长40.89%。其中,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8.2亿元,工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87.6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73.8亿元。

普惠金融的“青海模式”

切实落实网络包容性,逐步解决边远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积极拓展惠农金融服务点功能,努力建设全省77个惠农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站和专业服务超市。截至2016年12月,全省共有惠及农民的金融服务点4763个,比年初增加642个,惠及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农民的金融服务点90个。服务点覆盖3137个行政村,实现了全省有条件的村服务点全覆盖,总业务量近17亿元,符合建立惠农金融服务点条件的村级覆盖率达到100%,彻底结束了省内偏远地区农牧民需要驱车数十公里或数百公里才能从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取款的历史。同时,积极推进移动金融与金融ic卡的有效融合,在有移动通信信号或网络信号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的情况下,实现移动金融ic卡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实现客户无需现场办理的金融服务全覆盖。截至2016年10月,全省金融ic卡发行数量已达1279万张,占银行卡发行总量的58.2%;pos终端不接受率达到94%。与去年同期相比,手机银行交易的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了172%和99%。

普惠金融的“青海模式”

继续发展信用包容性,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在全省全面展开。截至2016年12月,全省已建立农民信用档案72.4万份,占75.34%。全省有4个信用县、148个乡(镇)、1716个村、40万信用用户,分别占全省县、乡(镇)、行政村和农民总数的9.53%和40%。2016年1月至11月,全省金融机构共向5.97万用户发放贷款5018万元;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903.3亿元,同比增长7.57%。

普惠金融的“青海模式”

创新实施绿色普惠,不断推动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倾斜。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制定了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在新能源、交通、农牧、资源循环等绿色领域,绿色融资规模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10月,全省绿色贷款余额为1943.34亿元,比年初增加354.37亿元,增幅为22.3%,占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的35.15%。

标题:普惠金融的“青海模式”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0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