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7字,读完约5分钟

李延声画的无形物品和继承人的肖像。

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赛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大量非遗产项目的出现,保护、开发、继承和宣传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在中国,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指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获得通过,相应的地方性法规逐步完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仍然面临许多困难。为此,全国政协委员、画家李延声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提案,指出要“把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提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

李延声: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高度

李延声认为,“政府应该是无形文化的第一保护者。”据悉,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后,21个省市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其他领域,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地方保护机制不足,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往往有申报,忽视保护,缺乏专项资金支持。许多非遗产文化项目面临保护困境,亟待解决。对此,李延声指出:“其他省市也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应提高立法质量并具体实施。”

李延声: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高度

除立法和设立“非遗产日”外,落实机制和资金支持,加强对非遗传遗产继承人的保护,是非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有1986人,已有350人去世,涉及12个国家级项目。如果传承人不能很好地传授他们的技能,他们就会死亡,这无疑会对非遗产项目造成很大的打击。如今,许多继承人年纪大了,住在偏远地区,生活条件很差。“没有继承人”和“一个人的死亡是绝对艺术的”经常发生,这使人感到悲伤和叹息。自2008年以来,中央政府向国家继承人提供每人每年8000元的继承补贴,2011年增加到每人每年1万元,2016年增加到2万元。根据李延声的研究,与韩日相比,中国对非遗传性遗传者的财政支持仍然不足。他建议将补贴提高到3万元,然后逐年增加。“建立他们的情况档案,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和老弱病残者,采取措施帮助和保护他们,并增加生活和继承补贴。为重要的非遗产文化项目、活动、科学研究和出版设立专项基金。”

李延声: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高度

在保护传承人的同时,要加强非遗产项目的传播,使已经申报和正在申报的项目能够健康“生存”,从而更好地记录民族的文化印记。

李延声指出,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项目和传承人的宣传”。他指出,“要提高非遗传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能够理解和热爱无形文化。”同时,建议主流媒体将无形保护作为一个专题来解决。他建议将保护非遗产文化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在非遗产文化中,无论是戏剧、民俗、工艺还是风味,它都已经传播和沉淀了数百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播非物质文化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审美教育缺失和文化虚无主义。

李延声: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高度

实现民族复兴,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项目是丰富的文化财富。目前,正在开展非遗留的校园活动。需要艺术教育和启蒙的不仅仅是年轻学生,而是所有的公民。对此,李延声说:“让非物质文化成为美育和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心灵。”在传播文化的同时,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可以与区域经济活动相结合。特别是在民族聚集场所,建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借助当地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文化创意社区。在民间节日、旅游和国际交流中展示和表演,以礼品和纪念品的形式帮助销售非遗产文化产品,将有助于形成非遗产项目的产业格局,以产业促经济,以经济促发展,进行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产文化项目的传播和发展。

李延声: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高度

作为知名艺术家,李延声多次提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案,并亲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画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奔走呼号。此外,在今年两会期间,他提议在北京建立林则徐纪念馆,以纪念和传播林则徐的精神品格。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看到世界的人”,不仅受到后人的敬仰,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美国纽约有一尊林则徐的铜像,还有林则徐广场;杜莎夫人蜡像馆专门为林则徐夫妇制作蜡像,是为数不多的能长期展出的著名蜡像之一。林则徐曾入清国子监,在北京居住了9年。林则徐故居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罗马式街51号,长期失修,损坏严重。李延声指出,“把这座故居建成小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影响”,以纪念馆的形式纪念这位民族先驱,像非遗传性的传承和保护一样,应该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乐山图片的这个版本)

标题:李延声: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高度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0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