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83字,读完约9分钟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时间仍然沿用惯例,选择在春节期间向中国农民赠送一个大礼包。这是第14年第1号文件集中讨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向社会公布。许多农业系统的学者在被邀请评论今年“一号文件”的亮点时更愿意这样说:“中央政府连续14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重点的“一号文件”,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2月6日,中国农业办公室主任唐在国务院办公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六个部分、33项政策措施,将围绕“农业供给面结构调整+改革”两大板块紧密组织实施。
十三年前,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一号文件,是由现任中国财政办公室副主任唐、和中国农业办公室副主任起草的。2016年7月,唐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的位置上调任回归办公室副主任,接替退休的担任中农办主任。唐自2006年44岁担任中国金融办公室副主任以来,一直深入农业领域,见证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一号文件”除了给农民带来巨大利益外,还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时代周刊》记者发现,今年的万子文件有三个核心亮点:一是激活各种农村集体组织;第二是赋予农民权力;第三,号召首都和各行各业的精英去农村。
成本的混乱拯救了“最困难的谷物种植者”
2016年,河南“粮食生产之王”刘学友在《被采访》中说,这是粮食种植者最艰难的时期。“据我所知,70%的大型粮食种植者收益很低,许多大型粮食种植者选择另谋生路。”
根据刘学友的计算,去年种一亩地的成本是1000块,但是卖掉这一亩地生产的1000块粮食就不那么容易了。最后,刘洋算了一下,2016年他200亩地只赚了4-5万元,利润比2015年减少了1-2万元。
“因此,当前农业供给方改革的核心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盈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我认为中国的整体农业和粮食生产都没有问题。虽然局部地区可能供不应求,但总体供需也是平衡的。中国农业的核心问题是生产成本太高。”
在党国盈看来,农业生产高成本背后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2月6日的同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韩军明确提出“粮食(000061,buy)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体制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面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并表示“这是一场硬仗。”
“这场艰苦的战斗是艰难的。如果政府不补贴,农民就不会种植土地;但是,如果提供高价补贴,国家的财政就必须得到照顾。”解读《当国英》。
当国盈以玉米和大豆为例。“近年来,许多地方玉米供过于求,但有些地方大豆供不应求。本质上,这些粮食作物的供求应该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决定。在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中,政府和市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政府只需要控制全局,把其他的交给市场去监管!”
对于政府规定的每年保持食品价格不变的做法,党国盈认为这不符合市场规律。“政府应该允许食品价格波动。现在每年储存数亿吨食物。这个数额是不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它提出要提高农业质量。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农业都应该从事绿色农业。如果农业完全从事高质量和高标准的生产,它将减少粮食生产,世界上一半的人将没有粮食,并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因此,我理解提高农产品质量就是保证大宗农产品基本安全无污染,从而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号召资本和精英去农村
元宵节刚过,毕业于80后的蔡智雄就有些开心和悲伤。好消息是,注册不到一年的电子商务品牌“羊步花园”销售额已经超过700万元;可悲的是,受欢迎的“水果红薯”将缺货,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在工作的头两年,京山人蔡智雄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电子商务卖家,后来辞职,选择在家乡附近的屈家岭农家乐创业。屈家岭有一个大学生创业基地,提供免费的办公空间。2016年1月,他以20万元投入“互联网+农业”领域。
在过去的两年里,在农村地区创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2016年12月,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近年来,返乡农民工达到450万人,而科技人员和城镇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创业的人数也达到130万人。”
今年“一号文件”的一个亮点是鼓励各种资本和像蔡智雄这样的年轻人在农村地区创业和创新。
《意见》明确指出,要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农村,要研究制定具体意见,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和农村,甚至允许外资首次进入第三产业。具体措施包括:通过特许经营和持股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林、水利、农垦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设立各种农业和农村发展投资基金;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资本联合经营乡村旅游企业,创建特色民居、医疗保健和养老基地,建设各类农业工业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一号文件”中没有提到“工业园”一词。事实上,从中央和各地近期的农业工作规划来看,集群化、科学化的农业产业园区将成为今年各地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针对行业,今年“一号文件”突出品牌建设,包括推进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支持地方政府依托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元素改造提升传统名牌。事实上,要实现农业转型升级,除了技术突破,品牌化和规模化是主要手段。自去年以来,许多地区试图整合当地农业产业资源,发展区域品牌,这已成为帮助脱贫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有效手段。因此,农产品品牌化将成为2017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意见》继续呼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归国留学生等人才返乡创业创新,鼓励地方政府创建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制造商服务平台。为鼓励科技人员下乡,《意见》还提出完善科技人员兼职报酬制度,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在扶贫方面,《意见》明确指出,今年将有1000多万人脱贫,同时要求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不增加扶贫层数,禁止弄虚作假。
土地改革试点扩大,多渠道融资补偿
在土地改革方面,今年“一号文件”中的相关表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长期徘徊的农村宅基地改革终于得到了推进和突破。
2013年8月,温州市乐清市政府宣布了一项新政策,允许农民的宅基地在县级范围内转移,不再局限于村级。尽管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乐清市政府后来否认了改革,称流通范围仍仅限于农村。2015年1月,中央发布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管理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试点工作将于2017年底完成。但是,试点范围还不够广泛,其中只有3个县在试点征地制度改革,只有15个县在试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
今年,宅基地改革试点将扩大。唐在2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即将征地制度和商业建设用地入市两项改革扩大到33个县,扩大试点范围。今年年底后,将对试点县进行评估、总结和验收,并在此基础上对法律进行修订。
其次,《意见》明确了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具有市场导向效益:必须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护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和控制的前提下,实行宅基地集体所有。维护农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通过租赁、合作等方式盘活和利用空闲置的宅基地。
“这项改革早就应该进行,允许农村人在城市买房子,为什么不允许城市人在农村买房子?在未来,城乡一体化迟早会有这一天。”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廖宏乐说。
廖宏乐指出,过去,如果农民转移到地级市和省会城市,农村承包地往往由村集体无偿收回,但现在提供了补偿。从承包地收回的收入,宅基地也是如此。
但是,农民回归土地的补偿从何而来呢?对于这个困难而又关键的问题,《意见》也提供了解决方案,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村集体可以用这些资金来补偿那些自愿退出承包地和自留地、定居城市的农民。还将允许外资在农村剩余宅基地和改造获得的建设用地上发展旅游、休闲和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结合。
但是放手是有限度的。在2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唐强调了农村宅基地建设中的两个雷区:一是严禁非法开发房地产和修建私人庄园俱乐部;其次,注意保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资控制。
“这里的外资主要是指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但有必要防止农村官员和开发商相互勾结,利用好的政策引导强行剥夺农民的宅基地,这比纯粹的外部资本的侵蚀更可怕。”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祁镇对此有些担忧。
朱祁镇进一步解释说:“宅基地改革不仅仅是一个房子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还涉及到农村稳定、农村文化传承等诸多问题。如果宅基地改革过于激进,农民将失去他们的宅基地,将来也没有办法回到农村。如今,外部资本,如房地产公司和旅游公司,一旦他们购买了大量的农村住宅,这些住宅将很快成为小别墅,将出售给富人。这种行为会破坏农村和农业,破坏当地文化,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变成少数富人的私人场所。这些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如今,中央政府在防止外来资本侵蚀的前提下振兴了农村家庭,这实际上为未来可能返乡的农民留下了退路。"
标题:“一号文件”风向标 拯救最困难种粮人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