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32字,读完约10分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建立现代经济制度。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是促进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在质量变化、效率变化、动力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第二,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动态的微观主体和适度的宏观调控的经济体制。推进这两个方面的建设,供给方的结构改革应该是主线。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客观上是必然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全面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变化。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转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主要的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的现代经济制度。
重大社会矛盾的基本运动方式没有改变,这决定了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期我国主要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但基本的运动方式没有改变,仍然是“发展”与“需要”的矛盾,解决的办法仍然是通过“发展”来满足“需要”。因此,尽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判断没有变,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意味着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供应方结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求。它使供给系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使“发展”和“需求”能够有效地相互联系和匹配。因此,在新的时代,发展,特别是作为社会发展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需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从供给方面深化体制改革。
重大社会矛盾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大力解决发展中的供给方问题。新时期,中国重大社会矛盾运动的两端“需要”和“发展”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导致重大社会矛盾运动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制约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发展不平衡。这种失衡的根源在于供给质量和效率、结构和水平、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仁中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仍存在诸多不足,脱贫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些突出的问题本质上是国民经济供应方面的问题。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不够发达,根本原因是主要的结构性失衡。供应方的结构改革侧重于解决结构性问题。主要方向是提高供应质量。根本出发点是使中国的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不断升级的和个性化的对更好生活的需求,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标。只有建立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的现代经济体系,才能解决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为彻底解决发展失衡不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需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要有效化解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主线。现代经济体系必须能够有效应对风险。目前,中国经济的“双重风险”并存,包括成本驱动的潜在通胀压力和需求疲软导致的经济下行风险,主要集中在供给方面。例如,潜在通胀压力的主要原因是供应方要素成本的增加;投资需求增长放缓的根本原因是供给方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找到有效的投资机会;消费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高端供给。因此,要克服新的“双重风险”失衡,必须构建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的现代经济体系。
供应方结构改革抓住了建立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关键
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抓住了构建协调的产业体系的关键。
全面提高实体经济水平,特别是制造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建立现代经济体制,必须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为主要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的经济质量优势。”无论经济何时发展,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基础。发展实体经济是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核心和关键。供应方结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振兴实体经济。与侧重于需求方和消费者的需求方管理不同,供应方结构改革侧重于供应方和生产者。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作为第一生产要素,供给方的结构改革应着眼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力;第二,供应方结构改革的重点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激励和保护创业精神,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创新和创业;第三,企业与企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完善产业组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措施将激发经济活力,加快转变增长势头,全面提升实体经济水平,特别是制造业水平。
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是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供给侧结构改革注重以新的供给引导需求发展,从三个层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质量提升。一是优化科技、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断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势头;二是优化现有供给结构,通过调整现有产品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深层次解决供需错位问题;第三,推进产业优化重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从生产侧开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产业质量和质量,培育新的动力,打造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符合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的要求。
供给侧结构改革有利于实现有效的市场机制、动态的微观主体和宏观调控
具有有效市场机制、动态微观主体和适度宏观调控的经济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三者的有机统一。只有三者有机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打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制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了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这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基础改革。只有构建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的现代经济体系,才能成功构建有效的市场机制、动态的微观主体和适度的宏观调控的经济体系。
有利于有效市场机制的实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并不像需求管理那样停留在全面干预上,而是深刻地影响着生产者和经济结构,从而对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的现代经济体系,不仅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利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还需要政府承担责任,做好本职工作。因此,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应对和调整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和竞争力。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以政策引导市场预期,以规划确定投资方向,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以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有利于提高微观主体的活力。构建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的现代经济体系,需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明确界定、严格保护和顺利转移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类产权,以确保良好的市场秩序,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稳定市场预期。现阶段,尤其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同时,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激发各市场主体的活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落实等价交换原则,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真实性。现阶段,尤其需要全面推行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和废除各种阻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法规和做法,特别是要打破行政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同时,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作用。通过这两大改革,可以实现有效的产权激励、要素自由流动、灵活的价格反应、公平有序的竞争、企业优胜劣汰和微观主体活力的有效提升。
有利于宏观调控的实现。构建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的现代经济体系,需要转变宏观调控方式,将总需求调控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相结合,将短期调控与长期调控相结合,将总需求调控与结构性调控相结合,以适度的总需求管理为经济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总量失衡与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层次矛盾的有效解决。当前,要大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完善金融、货币、产业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可预测性和有效性。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人民日报(07版,2018年1月26日)
标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6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