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9字,读完约4分钟

“网上争议是网上的。”

翟贵喜创办了新华社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兴技术正在重塑法律服务的形式,“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的智能法院建设正在全国稳步推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志明所说:“‘智能司法’正在成为中国特色司法体系的一道亮丽风景。”

全服务在线处理

“原告和被告,你们对对方的身份有异议吗?你反对法官的地位吗?对此在线试用有什么异议吗?”“没有人反对。”“没有人反对。”

这是1月22日上午在重庆发生的一起“无休无止的诉讼”。原告和被告在各自的家中,通过一个名为“易于起诉”的平台与法院的法官和书记员联系。像法庭审判一样,证据展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终陈述和接收笔录的过程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它省去了跑步和疲劳,当事人可以在家里实时看到法律文件,电子签名后生效。

“智慧司法”开启法律服务新时代

“易诉”是一个在重庆试运行的网上智能法庭平台。它与人民法院案件处理系统无缝对接。除了网上开庭外,它还集成了网上立案、网上支付、案件查询、网上质证等多种功能,并将大多数案件的诉讼流程转移到网上。

备受关注的杭州互联网法院也实现了网上案件的网上审理,并创设了网上撤诉、网上缺席审判、电子送达等一系列程序规则。起诉、立案、举证、开庭和审判的整个过程都在网上进行。其独特的“电子投递”系统开辟了众多的电子邮箱运营商,实现了实名手机号码、支付宝、预留邮箱地址和阿里旺旺的一键多通道同时投递。

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诉讼不受时间、空房间、地理、交通等因素的限制。这种“互联网+电子诉讼”的新模式,“让数据多跑腿,让人们少跑腿”,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真正实现了全服务的网上处理。

整个过程依法公开

“智能司法”的“网络”和“阳光”可以说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网络诉讼平台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法律服务信息的公开。电子文件与案件同时生成和深度应用也有利于信息的存储和披露。

人民法院建立了公开审判程序、公开审判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和公开执行信息四个平台,成为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

1月5日,人民法院“智能法庭导航系统”投入运行。该系统依托百度地图建设,不仅覆盖了国内四级法院及所有派出法院的导航信息,还实现了12368诉讼服务热线、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裁判文书网、行政信息公开网、诉讼服务网等诉讼服务信息的集中入口展示,为用户查找公共信息提供了便捷的入口。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7年12月15日发布的《中国人权保障法制化新进展》白皮书,截至2017年10月16日,中国审判过程信息公开网共公开案件信息83.3万条,访问量253万次;截至2017年11月3日,各级法院通过中国公开法庭审判网直播了40.4万场庭审,总人次达30.1亿。全国共有3187家法院接入中国公开审判网,覆盖率达90.43%。

无论是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还是观看庭审直播,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依法公开的法律信息。

全方位智能服务

最高法院专职法官刘桂香曾表示:“智能法院绝不仅限于建设一些网络设施、应用一些商业系统和提供一些智能服务。”他们还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来推动整个庭审的整体实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变革大大有助于法官和办案人员改善公平正义和为人民伸张正义。”

2017年4月,量刑规范化智能辅助系统在海南法院试运行。截至2017年12月5日,307名刑事法官使用该系统智能生成了1,423份量刑表和1,072份法律文件。

使用智能系统后,法官处理标准化量刑案件的时间减少了约50%,制作裁判文书的时间缩短了约70%,制作程序性法律文书的时间减少了近90%。高科技大大减轻了法官办案的工作量,也使量刑更加现代化。

人民法院的“类似案件智能推送系统”也是智能法院建设中的一个创新应用。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相关线索数据、法律规定和案件可以为定罪量刑提供重要参考,而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尖端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类似案件的推送更加准确有效。

此外,人工智能系统,如法庭听证声音的同步转录、智能辅助量刑建议、监督结果的智能纠错等,使法庭和诉讼越来越智能化。“智能司法”不再是纸上谈兵,普通人(603883,临床单位)已经开始享受更高效、便捷、透明和专业的法律服务。

标题:“智慧司法”开启法律服务新时代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6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