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38字,读完约6分钟

“在无锡,通过建设一个新型的智慧城市,每个市民(603,883人,诊所存量)每年都有‘额外’125个小时。通过智能城市的发展,可以快速到达政府部门,并且可以在非常精确的时间到达医院注册。”

4月23日,在福建福州举行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部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山用一个小案例说明了智慧城市建设如何增强人们的“成就感”。

早在2000年,福建就率先提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决策。到目前为止,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等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许多城市的发展。如何利用数字概念来建设一个城市,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从而实现善治,造福人民,加强各领域的产业?这个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4月23日,作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子论坛之一,新智慧城市论坛在福州召开。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院士等专家学者与沪、深、惠、凯里等城市的政府代表以及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代表就如何建设智慧城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随着分类的推进,城市不能失去个性

《国家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8年,要分类建设100个新型智能城市。

分类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特征。这个概念起源于中国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城市。每个城市的人口、经济结构、历史文化以及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这个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论坛上,来自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中国政府代表齐聚一堂。他们不仅有像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还有像贵州凯里这样有自己特色的县级城市。行政级别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在论坛上,这些城市代表了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介绍了他们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对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

在山广智看来,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划分实际上是对物理空室的划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资源凝聚和整合能力。他认为,在空的虚拟信息网络中,也应该有自己的分类方法。

山广智认为,新智慧城市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以效益为导向,因此分类是基本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不能失去其个性和原有的属性。“比如说,如果你现在去很多城市,你都分不清它是什么级别的城市。都是高层建筑。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重复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战略。”

智慧城市建设风再起 让百姓每年“多”125个小时

中国信息与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认为,一千个城市不可能有一面,但一千个城市不可能有一面。

除了分类,山广智还提到,要建设一个智能城市,烟囱,障碍和岛屿应该打破在数据层面。

“过去的建筑大家都知道。在此之前,我们的规划制定了一个系统的分行业,分类和分区。共享网络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今后,我们一定要在城市的概念中开辟上千线和下千针的形式。”他说。

政府管理者领先,企业落后

建设美丽的智慧城市是每个城市的共同愿景。然而,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顶层设计、ict基础设施、集成和业务应用,还涉及政府事务、教育、医疗、交通、环保、能源等领域。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没有任何企业或组织能够独立承担."华为企业bg产业营销与解决方案部总裁俞东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业务重心,不同的制造商有不同的定位。有些侧重于某一部分的应用,有些侧重于系统集成,有些侧重于信通技术基础设施。他们都可以在这个巨大的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起生活。“华为更注重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希望打造一个数字化平台,推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智慧城市建设风再起 让百姓每年“多”125个小时

当数字转型进入深水区时,俞东提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企业配合。”这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党委副书记刘烈宏的观点相似..刘烈洪还提出:“政府管理人员领先,企业落后。”

这是刘烈宏提出的建设智慧新城的三条建议之一。他认为,“我们经常发现,信息技术企业往往跑在政府管理人员的前面。事实上,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很难使系统真正落地,也很难创造价值。”因此,他建议,建设一个新的智慧城市的理想状态必须由城市管理者而不是企业来领导和推动,而企业要发挥辅助作用。

刘烈宏表示,建设新的智慧城市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建设生态,要保持这种生态,就要发挥企业的主导和带动作用。“一些城市管理员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被绑架一次是常有的事。完工后,系统的维护和运行需要无休止地花钱。”

智慧城市需要参与什么样的企业?许多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产业链中的企业需要成为政府的良好数字合作伙伴,并为它们构建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由业务需求驱动,并从顶层设计开始,以使系统具有可持续性和生命力。

开放性、安全性、存储和数据面临三大挑战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谈论最多的是数据,数字化必然会催生大量数据,而挖掘数据可以反馈智能建设。可以说,“数据是生产资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然而,“信息孤岛”普遍存在。根据中国信息与通信研究院《新智慧城市发展与事件研究报告》,目前中国城市信息化的核心问题直接在于政府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数据资源不系统,没有权威、准确、完整、相关和系统的数据资源,智慧城市的整体效益难以有效发挥。

事实上,随着数据的开放,不仅有数据安全需要警惕,还有数据存储的矛盾日益突出。

易(300212)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林勇军以城市监控摄像头为例。他说,目前全市每平方公里约有300至500台摄像机,但所有的视频图像基本上只保存一个月,最多只能保存三个月。"所以,一个城市只有一个月的视频记忆."林勇军说,一个只有一个月记忆的孩子的智商肯定不同于一个有50年记忆的成年人。

林永军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数据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存储的问题。”因为越来越多的数据需要长期存储,而且数据每两年翻一番。”

在涉及数据的环节中,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和处理都有自己的硬骨头。林勇军表示,当前数据存储的问题在于“高能耗、高成本、安全性差”,这将制约大数据、人工智能乃至智能城市的发展。

在林永军的设想中,与数据相关的基础设施应该由政府来建设,然后将数据开放、导入,再向企业开放,完成计算、处理和挖掘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启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行业。”

标题:智慧城市建设风再起 让百姓每年“多”125个小时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7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