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8字,读完约4分钟
记者张宇编辑陈郁
随着监管部门对“保本理财”规模的压力下降,结构性存款在“保本”的幌子下呈现井喷趋势。
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中资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达到8.8万亿元,第一季度增加了1.84万亿元。2017年,新的规模仅为1.8万亿元。
然而,结构性存款的爆炸性增长迫切需要监管。“市场上的一些结构性存款是假结构,是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突破存款利率上限的做法。”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记者从许多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最近,一些小银行纷纷效仿,发行“结构性存款”,但被当地监管机构叫停。
无法停止的“保本”冲动
结构性存款作为保本融资的一种替代,已经成为一些原始保本融资基金的新目标。
最近出台的新资产管理条例明确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应承诺保护资本和收入,这是为了打破“刚性赎回”。
为适应新资产管理规定的要求,金融机构在过渡期内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缩减不符合新规定要求的产品和资产规模。
在中国工商银行的一家分行(601398),记者发现该行不再提供担保理财产品,而是提供担保结构性存款。在其公告栏上,令人印象深刻地写着“结构性存款增长66%至160%,保持稳定的幸福感。”
"这相当于存款,与10年期政府债券挂钩,2.5%是绝对可以获得的."该网点的财务经理向记者推荐了两种热销金融产品,一种期限为356天,另一种期限为260天,均标为保本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属于央行人民币信贷资产负债表中的存款,包含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现在,它已经成为银行收取存款的重要工具,成为银行财务经理的“新宠”。
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截至3月底,中国大型银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为1.89万亿元,比2月底增加了2000多亿元;中小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近1.9万亿元,比2月底增加1600多亿元。
结构性存款很难区分真假
记者了解到,根据央行《存款统计分类与编码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结构性存款是指金融机构吸收的金融衍生产品中嵌入的、与利率、汇率、沪深指数等波动相关的存款。,或与一个实体的信用状况挂钩,使储户可以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高收益的商业产品。
尽管关联衍生品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存款+期权”。对投资者来说,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存款产生的固定收入,另一部分与基础资产的价格波动有关。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结构性存款都是真正的结构性存款,即采用“存款+期权”,客户可以通过转移部分利息收入获得更高的回报。
然而,在记者访问期间发现了许多“李鬼”。“首先,商业银行提高内部转移价格,然后将利润分配给客户。本质上,客户可以无风险地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第二,通过虚假的分层固定收益产品,如设定一个触发条件,将实现固定利率,原来有风险和概率问题的收入将稳定为固定收益。”据业内人士分析,上述两种行为违背了结构性存款的本质,是变相的非法套利行为。
“保证资本”承诺或变量
事实上,虽然也有存款这个词,但这并不意味着增加了“保本”这个护身符。
民生银行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亦丰(600016)告诉记者,为了避免新的资产管理规定带来的潜在影响,许多银行发行了结构性存款,而不是资本保全和财富管理,并丰富了表内存款。结构性存款并未纳入新的资产管理条例进行管理,但也不排除今后专门针对结构性存款发布规范性文件,以控制“假结构”存款的扩张。
事实上,即使是“真实结构”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其收益也会随着投资产品的波动而变化。国信证券(002736)首席银行分析师王建表示,这类产品最初是为了保护资本。然而,金融机构发现他们可以绕过监管,提供更好的盈利机会,因此投资目标变得越来越复杂。
“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明白门道,而保本的目的也逐渐丧失,这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获取高额利润的一种游戏。”王建表示,当市场情绪稳定,相关机构信用状况良好时,市场逆转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
业内人士建议,新的资产管理法规强调信息披露,这是为了让投资者了解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而不是盲目相信机构。建议投资者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逐步适应未来波动的金融市场环境。
标题:部分银行结构性存款被叫停 “保本”承诺或存变数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8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