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55字,读完约9分钟
据统计,本月初五一假期期间,厦门接待旅客133.12万人次。据厦门高速交警监测,仅在节假日前两天,进入厦门的自驾汽车和中巴车(包括厦门牌照汽车)数量就达到255,400辆,同比增长26.94%,显示出该岛的资源承载压力。清明节的第一天,厦门岛上的“四桥一隧”车辆拥挤不堪,翔安隧道从天黑到凌晨一直被封锁。
《国家商报》记者发现,即使在节假日之外,游客没有集中在厦门岛,岛上的资源承载压力也非常突出。厦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孟永平表示,由于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集中在岛上,全岛的出入口变得越来越拥挤。“海曙大桥、集美大桥、翔安隧道等几条对外通道基本修复并封闭。"
目前,厦门也在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优化其空厅的布局,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成为厦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经济密度”下的工业迁移史
厦门岛面积158平方公里,不到厦门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据《国家商报》记者测算,2017年,全岛经济密度(即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与区域面积之比)高达16.79亿元/平方公里,岛外经济密度为1.35亿元/平方公里。岛内经济密度是岛外的12.4倍;岛内人口密度为12,900人/平方公里,岛外人口密度仅为1,278人/平方公里,是岛外人口密度的10.1倍。
2014年,占地不到1/10的厦门岛,已经承载了1/3的全市工业产值。
基于此,厦门岛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会受到空.的限制“例如,像软件园一样,位置有限,目前已经饱和。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需的空空间会越来越大。最初,它需要20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但完成后,它需要3000平方米。但这里没有地方,所以你只能搬走。”rq空间的创始人曾荣群说。
厦门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岛上的产业转移到岛外,让空留在岛上发展新兴产业。
2013年8月,厦门市政府颁布了《厦门市推进岛外工业企业搬迁暂行办法》,通过土地储备和搬迁补偿等政策,推动岛内工业企业逐步向岛外工业园区转移或异地建设工业园区。如果岛上的工业企业搬到岛外发展,他们可以得到最高1000万元的奖励。
在2014年3月发布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中,很明显,该岛未来不会有工业发展。
岛上的许多工厂已经搬走了。如何规划留下的土地?为了解决闲置工业厂房的使用问题,2014年5月,厦门市出台了《厦门市工业仓储建筑使用功能临时变更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原工业仓储用地可以临时变更,转变为政府鼓励的第三产业,如办公、商业、酒店等,并放开了束缚工业仓储用地的“制度枷锁”。
经过一系列的鸟笼组合改造,厦门产业开始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向岛外的主要工业园区集聚。厦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国家商报》记者透露,2017年,岛外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也占全市的71%。
岛外:寸土寸金背后的土地管理新理念
赫比(厦门)精密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赫比(厦门)公司)近年来在厦门岛外发展迅速。2010年,其厂房的土地面积只有1.6万平方米,但现在已增加到3万平方米。赫比(厦门)公司总经理齐金昌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他们非常重视厦门的区位优势和政府对企业的支持,预计未来三年将继续扩大厂区用地面积。
不过,齐金昌也表示,虽然周边土地资源丰富,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于赫比(厦门)公司来说,他们在获得土地的方式上仍然需要做出重要的选择,即“买地”还是“租地”。
“现在房租大概是每月60万元,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祁金昌算了一笔账。“我们在苏州也有工厂,那里的土地是买的,因为那里的土地转让期是50年。当时我们也想过在这里买地,但是这里的土地转让期只有20年。经过评估,我们觉得不划算,所以我们租了土地使用。”
齐金昌提到的政策是指2014年10月底厦门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根据意见,工业用地的出让年限从过去的50年缩短到了20年。厦门对工业用地试行“先租后放弃、租让结合”的制度,并结合工业生命周期对工业用地实行灵活的年度流转制度。
事实上,近年来,不仅厦门,上海、广东、北京、海南等地也相继调整了工业用地的出让年限,进一步加强了工业用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今年5月3日,深圳市政府发布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总部项目选择和土地供应管理办法〉的通知》,作为市政府2018年第1号文件正式发布,规定总部用地出让年限按30年确定。
将工业用地出让年限缩短至20年的考虑是什么?厦门某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向《商业日报》记者解释说:“据我们调查,20多年来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其实很少。如果企业在使用寿命之前关闭,将导致工业用地的低效利用和闲置。如果土地出让期限仍为50年,当城市进一步扩张时将会非常被动。这项规定主要是为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只要企业发展得好,就不用担心政府不给企业提供土地。”他强调。
布局:从“海岛城市”到“海湾城市”
早在2002年,厦门就提出了“跨岛发展”战略,以解决厦门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在《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厦门提出要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的集群式海湾城市格局。“一岛一带多中心”分别指厦门岛、环湾城市带和区级中心。其中,环湾城市带可串联海沧、集美、同安、翔安,辐射漳州开发区、龙海、胶美、南安、金门。
因此,近年来厦门岛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厦门市发改委向《全国商报》透露,2017年,岛外四区完成总投资1518.5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0.3%,是全岛投资的2.4倍。
如果我们想实现跨岛发展,建立更多的通道是最实际的方法。在2002年之前,厦门只有两条进出该岛的路线,即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2008年后,厦门先后建成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和翔安隧道,确保行人和车辆通行。
以rq空间中创空为例,它在岛内外都有创业基地。“起初,由于交通不便,大家都不想去岛外,但当交通畅通后,很多人都愿意去岛外。”rq太空Zhongchuang/きだよ 0号的合作伙伴贝贝说。
在完善岛内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目前,冠新路、集九路、同济路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和改造已经完成,厦成高速、厦安高速等重大项目已经建成通车,“两圈八炮”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就增长率而言,2017年岛外人口增长率明显高于岛内。据厦门市统计局统计,近年来,岛上大部分工业搬迁企业都搬到了同安区,该区承接了大量工业工人,导致人口急剧增加。
至于未来厦门市空的结构如何调整,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曾写道,调整城市结构不仅是产业的重新定位,也是核心功能的重新定位。厦门需要搬迁岛上的货运站和整个城市的行政中心。
2017年6月,厦门港务局局长吴顺斌在回答厦门市市长专线后透露,厦门港杜东港区将适时搬迁改造,远洋集装箱和散货运输功能将转移至海沧、刘武店、赵胤港区,散货运输功能将转移至后石港区。杜东港区仍保留300万标准箱的容量,同时可靠地靠泊近海航线。
赵燕菁写道,只要港口迁出,岛上的交通压力可以立即减少20%;相关物流和工业用地可分为三类;邮轮、展览、旅游和娱乐经济应运而生。
居民:岛上的优质资源
尽管岛上的高人口密度给居民带来了压力,但岛上的许多人仍然不想搬到岛外。主要原因是考虑到该岛在教育、医疗保健和就业方面的资源优势。
杨先生在厦门工作十多年,目前没有厦门户口。作为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他每月可以拿到一万多的工资,但是住在厦门岛,这个工资水平对他来说还是有点压力的。为了挣更多的钱来补贴家用,他会在业余时间出来打点滴。
你为什么坚持留在岛上?他承认他主要希望他的孩子在岛上的公立学校学习。
“厦门岛的房子现在是首付100万,而且还是一栋又小又旧的房子。”杨先生直截了当地说:“我的孩子在岛上读书是通过积分入学的方式。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在公立学校学习,我们可能已经离开了。如果你去像漳州和龙岩这样的城市,你的工资会少一两千,但你会生活得很舒适。我们主要是希望孩子们在这里有一个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虽然他们很苦,但他们仍然可以坚持下去。”
2016年初,厦门启动了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新三年行动计划”。其中之一是推动厦门一中、双石中学、外国语学校、科技中学和厦门实小学在岛外设立校区。
但《2017年厦门市高中招生计划分配表》显示,厦门一中、厦门六中、双石中学、湖滨中学、白松中学等厦门著名学校主要招收厦门岛湖里区和思明区的学生。
据公开信息,2018年秋季,厦门一中海沧校区初中和科技中学翔安校区将开学,每所学校4个班级。然而,这两所学校的划线范围尚未公布。
在杨先生看来,更多的教育资源将被部署到岛外,这可能会给像他这样的普通父母带来更大的压力。“如果孩子被分配到集美区和同安区学习,我们必须把孩子送到岛外学习,然后跑回岛上去工作。大人和孩子都筋疲力尽了。"
不仅是杨先生,还有在祖国大陆生活了12年多的台湾女士,都认为“厦门是一个居住功能发达、气候宜人、节奏缓慢的宜居之地。”近年来,厦门推出的各项对台优惠政策,对台湾人才极具吸引力。”如果厦门能进一步完善其医疗体系和教育体系,它将更具吸引力。
“如果将来有好机会,我会选择全家搬到厦门定居。”她说。
(实习医生王姝婷和马经纬也参与了这篇文章)
标题:厦门的地与人:一场资源配置的突围仗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8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