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3字,读完约5分钟

为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外债风险和隐性债务风险,保持无系统性风险底线,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市场约束机制严格防范外债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昨天(6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就通知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目前,企业海外债券发行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海外债券发行主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如地方城市。投资公司评级普遍较低,房地产企业海外债券发行规模快速增长;二是加强企业海外发行债券的风险防控。一些企业自身信用状况一般,偿还外债的能力也受到关注;三是部门间外债管理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防风险 房企境外发债主要用于还债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一步将采取五项措施,包括:重点优化外债结构,重点支持一批综合经济实力强、国际管理水平高、风险防控机制健全的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境外发行债券;规范企业借款的资格要求和资本投入,房地产企业境外发行债券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尽快制定《企业发行外债登记管理办法》。

防风险 房企境外发债主要用于还债

加强对主要负责人的问责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债券发行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发行了2358亿美元的债券。2018年1-5月,企业发行海外债券992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然而,在海外发行债券存在一些问题。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来,一些企业,特别是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外债发行规模有所增加。这些企业的评级参差不齐。有些企业经营收入和利润低,自身实力有限。然而,申请登记的外债数额太大,高达5.6亿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申请发行债券的规模与自身实力不匹配,有些缺乏以项目本身的收入偿还贷款的能力。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外汇收入来源,它们抵御汇率波动风险的能力很弱。

防风险 房企境外发债主要用于还债

根据中国证券研究报告(601066),由于海外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中资企业海外债券发行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对于城市投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来说,海外发债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自2018年初以来,城市投资平台海外债券发行规模约为45亿美元,约为同期城市投资平台国内债券发行规模的4%。2017年以来,房地产企业境外债券融资近654.6亿美元,约占同期房地产企业境内债券融资规模的78%。

防风险 房企境外发债主要用于还债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郑春荣在接受《商业日报》采访时表示,在国内监管严格的背景下,城市投资公司寻求从海外借款,如果不进行监管,可能会给政府部门带来债务风险。

东方金城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李肃表示,城市投资公司是海外发行债券的主要力量之一,类似于国内城市投资债券,曾得到地方政府信用的认可。在我国加强城市投资债券管理和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情况下,如果城市投资企业继续利用地方政府信贷支持发行外债,可能会误导市场,同时会在海外市场产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外债风险,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防风险 房企境外发债主要用于还债

通知要求,要加强对非法发行债券的企业、中介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的事后监督和问责,实行跨部门联合处罚,及时公开通报,限制相关责任单位申请或参与外债登记。

限制住房企业使用海外债券发行

为解决企业海外发债存在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外债和境内外资本流动审慎管理框架体系,合理控制外债总额规模,优化外债结构,有效防范外债风险。

具体而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五项措施:一是着力优化外债结构,重点支持一批综合经济实力强、国际管理水平高、风险防控机制健全的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境外发行债券,引导资金投向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等重点项目,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二是尽快制定《企业发行外债登记管理办法》,明确债券发行企业的资质要求和条件,完善备案登记申报方式和办理程序,避免变相行政审批,防止随意性,为企业跨境融资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加强外债信息汇总和事后监管,明确违规措施,规范登记管理。

第三,规范企业借款资格要求和资金投入,加强外债风险预警,出台违规惩戒措施,完善市场约束机制。同时,引导和规范房地产企业境外债券发行资金的投资。房地产企业境外债券发行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避免债务违约、限制房地产企业外债资金投资境内外房地产项目、补充营运资金等。,并要求企业提交资金使用承诺。

防风险 房企境外发债主要用于还债

第四,监督和引导市场主体和中介机构积极加强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分析和判断,合理配置资产和负债,优化货币和期限的匹配。引导企业运用货币互换、掉期、远期外汇、期权等衍生工具防范汇率风险,降低债务成本,增强偿付能力。

五是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积极加强与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加强监管协调。

标题:防风险 房企境外发债主要用于还债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9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