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8字,读完约4分钟

2月2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撰写的《上海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2017)正式发布。

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7)的总体报告,2016年上海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五大特点:产业发展调整乏力,政策边际作用递减;服务业发展相对稳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突出;消费后劲不足,受收入和房价拖累;投资是稳定的,私人投资是积极的;外贸形势略有好转,形势依然严峻。

《报告》预测,2017年上海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保持在6.5%左右。同时,要坚持以供给方结构改革为主线,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居民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和政府财政收支的底线。

工业规模的底线意味着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2016年,上海工业增加值仅占26%,低于2015年的28.5%。

《报告》指出,要突破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诸多瓶颈(爱吉、净值、信息),必须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降低成本、弥补不足,为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找到新的路径。

工业比重下降了

《报告》指出,当前上海经济面临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此前,上海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将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事实上,上海工业的比重正在下降。

据统计,1978年,上海的工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76%,而第三产业只占18%。201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占26%。

2016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为27466.15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9362.34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2%。全年工业增加值7145.02亿元,仅比上年增长1.0%。

毫无疑问,上海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成为上海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服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表示,制造业比重将继续下降,这将带来新的问题。“如果制造业的比重继续下降,就会影响服务业,因为服务业有两个,一个是生产性服务业,而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制造业。制造业消亡后,将为谁服务?”

2016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突出,高附加值信息传递、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居行业首位,实现增加值1618.58亿元,增长15.1%。

报告显示,2005年之前,上海的工业和服务业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即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同步运行。然而,自“十一五”以来,他们已经严重分裂和“分道扬镳”,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这种情况与由于金融系统中的一些资金“空转移”或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虚拟领域而造成的实体经济中的资金短缺有关。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认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预计实体经济增速将放缓,工业比重将下降。北京和深圳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面对上海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的下降,《报告》认为,在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5%的底线的同时,有必要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报告》提出,首先要确保汽车制造和生物制药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以规避其他行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第二,积极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符合制造业未来的升级方向。

例如,如果汽车制造业能够进一步激活新能源汽车市场(爱吉、净值、信息),将会有相当大的发展,而生物医药制造业需要继续开拓市场,扩大R&D投资,鼓励其有序健康发展。

成套设备、石化炼油和精钢将通过整合和完善产业链,结合物联网和智能制造,进一步释放产能。然而,电子信息制造业正面临转型,从代加工到专业制造需要一段时间。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认为,上海在上世纪90年代率先消化了原有产能,比如将传统产业转移到郊区和其他省市。现在,移除产能的任务并不是很重,但更多的是新产能的落地。

胡表示,上海自身的制造业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低端产业要向外围转移,科技服务业要向外辐射,至少向长三角地区辐射。

标题:上海经济发展报告:如何守住工业规模25%底线?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3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