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99字,读完约9分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接受三亚日报的采访,讲述了与三亚鲜为人知的故事。

改革的先驱袁隆平与三亚半个世纪的情缘

2004年4月2日,三亚荔枝技术沟南繁殖种基地袁隆平率领中外专家考察了杂交水稻的新品种。

2004年4月2日,三亚荔枝技术沟南繁殖种基地袁隆平与外国专家一起注意了杂交水稻的新品种。

袁隆平祝贺三亚日报创刊25周年签名。 三亚日报记者孙清摄影

三亚日报记者卢巨波许愿坚洪光越/文孙清/图

听到《三亚日报》创刊25周年,在此衷心祝贺! 希望你的报纸像种子一样扎根南海发芽,在大三亚迅速发展,保护创新,实现媒体融合的梦想!

人物文件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省德安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前主任,湖南省政协前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士,第六届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 他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发明了“三系法”籼稻型杂交水稻,成功地研究了“二系法”杂交水稻,建立了超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到6000年,杂交水稻在我国累计进行了超过90亿亩的宣传,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 他多次去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袁隆平被授予改革先驱的称号,被授予改革先驱奖章。 他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20多个国内外奖和荣誉。

海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三亚的半个世纪情缘

12月21日上午,气温26℃,暖阳下三亚温暖舒适,稻田里到处都是白鹭翩翩起舞。 在袁隆平家,他接受三亚日报记者的采访,讲述了与三亚鲜为人知的半个世纪的情缘,祝福《三亚日报》创刊25周年。

袁隆平,是国内外的名字,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但50年前,袁隆平率领助手踏上了三亚这个热土。 他们发现了名为“野败”的野生水稻,打开了杂交水稻事业的突破口,迎来了新的转机。

海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三亚的半个世纪情缘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被授予袁隆平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驱称号,被授予改革先驱奖章。 袁隆平没有参加庆祝大会,他在三亚投身南繁事业。

结缘三亚

"没有三亚‘野败’可能就没有杂交水稻. "

在三亚南红农场,“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的红色标语引人注目的地方被认为是“野败”的发现地。 1970年,这里是沼泽地时,袁隆平的科研小组发现了异常长度的野生水稻。 袁隆平取名为“野败”。 意思是天然的雄性不育野生稻。

海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三亚的半个世纪情缘

这一“野败”使袁隆平队成功培育了三系杂交水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

“没有三亚的这种野生水稻,可能就没有杂交水稻。 ”袁隆平说。

袁隆平第一次来三亚,比发现“野败”早了两年。 “我第一次来三亚是在1968年,正好50年了。 那个时候你们还没有出生。 他说那时来三亚的外国人很少,三亚只是一个城市,只有一条街。 “中间铺着沥青,两边铺着沙子”。

壮年的袁隆平来三亚是为了“杂交水稻梦”。

袁隆平说,在用粮票吃饭的时代,人们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 亲眼看到,自己经历了饥饿的痛苦,袁隆平把饮食问题看得比天重。

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雄性不育性》,揭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68年冬天,袁隆平率领队伍,摇晃着踏入海南岛,踏入三亚南红农场。 “冬天内地冷,水稻不能繁殖,但三亚依然很暖和。 ”袁隆平说,虽然就业条件非常苛刻,但三亚独特的气候条件最适合开展水稻南繁殖种。

海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三亚的半个世纪情缘

功夫不背有心人。 1970年11月23日,南红农场技术人员冯克珊带着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来农场沼泽地寻找野生水稻。 他们的文芳阁里有三个开花的稻穗,出现了花药细瘦、颜色浅黄色的野生水稻。 当时袁隆平在北京开会,得知发现了天然雄性不育野稻,彻夜坐火车南下,回到三亚,镜检结果完全不育,他高兴地将这种不可思议的野稻命名为“野败”。 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海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三亚的半个世纪情缘

情系三亚

"三亚是得天独厚的黄金宝地. "

踏上三亚这块土地后,50年来,袁隆平就像勤奋的“候鸟”,几乎每年冬天都在三亚度过,献身于南繁殖种事业。

他以杂交水稻育种为主体,在三亚形成了中国杂交水稻南繁研究的核心基地。 由于三亚独特的气候特征,育种周期缩短了一半,杂交水稻从“三系”经过“二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000公斤,“杂交水稻”和“袁隆平”也镌刻在了世界农业的迅速发展史上。

海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三亚的半个世纪情缘

“三亚真是个受惠的黄金宝地啊。 ”说到对三亚的印象,袁隆平脱口而出。

让我忘记袁隆平,振奋人心的是今年4月的那个下午。 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市考察,来到国家南繁科学研究育种基地(海南),与袁隆平等农业技术专家一起,沿着田埂进入“超优千号”的超杂交水稻展田,观察水稻走势,与农业科学技术人员亲切交谈,研究水稻南繁

海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三亚的半个世纪情缘

这个展田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大家普遍称为“袁隆平基地”。 稻田“超优千号”是该研究中心的最新成果,在其后的测量生产中亩产超过1000公斤,成为三亚水稻栽培的最高产量记录。

袁隆平向习总书记报告了超级稻和耐盐碱水稻的进展情况。 “超级稻高产高质量,不要牺牲质量,我们今后亩产1200公斤,给党的100岁送礼! “预计再过两三年,海里的水稻就可以大面积生产和宣传了。 ”。

习总书记强调,十几亿人吃饭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优良品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提高我国种业,坚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决心从源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习总书记的谒见,袁隆平铭记在心,全力实践。 “粮食安全是件大事,耕地有18亿亩红线,方法是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每单位面积的产量。 研究可以在盐碱地栽培的耐盐碱水稻,扩大水稻的栽培面积。 ”。

12月18日,88岁的袁隆平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出现在第三届国际海水水稻论坛上,为了加快耐盐碱水稻的品种审定,尽快实现大面积宣传鼓和呼唤。

点赞三亚

"三亚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

“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最美的地方是三亚。 ”袁隆平说,三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已经落后的边远城镇迅速发展成现代化的美丽城市,不亚于其他世界旅游胜地。

袁隆平对三亚的爱“深入骨髓”。 他说每次飞到三亚,飞机都要深吸空气,体验熟悉的味道。 每次离开三亚,都深深地呼吸空气,把三亚的味道吸入心里。 “我气喘吁吁,但一到三亚,空气很好,喘不过气来。 ”袁隆平说。

近年来,“美丽的三亚、浪漫的天涯”这个城市的形象口号广为人知,但英语城市名片“forever tropical paradise-sanya”很少因英语流利的袁隆平而得名

正因为袁隆平对三亚的贡献,2002年,三亚市授予袁隆平“荣誉市民”称号。

家在三亚

"近50年中的48年,我每年在三亚住几个月. "

偶然与“野败”相遇,与三亚结缘。 50年来,袁隆平领导的团队在杂交水稻行业不断研究,迎来了踊跃高峰。 也许是三亚这个“宝地”给了他事业的“礼物”。 三亚也成了袁隆平眼中的“故乡”。

“这里最美,尤其是冬天。 最近50年中的48年,我每年在三亚住几个月,今年住了5个月。 ”。 袁隆平说:“我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工作了两年。”

2002年,得知自己成为三亚市的“荣誉市民”后,袁隆平很高兴能成为三亚的“荣誉市民”。 我的事业从三亚的田边走向世界,这里也是杂交水稻的故乡。 ”。

“荣誉市民”称号使袁隆平和三亚的感情升华为顶点,有的特殊情结使他每年驻扎三亚开展南繁科学研究,有助于水稻产业的迅速发展。

年,袁隆平担任琼州学院(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客座教授,与教师座谈交流热带农业快速发展的前景,给师生们上课消除混乱。

影响三亚

三亚为世界人民摆脱饥饿作出贡献

袁隆平经常说他的两个梦想——“禾下凉梦”和“杂交水稻渴望世界性的梦想”。

在接受三亚日报记者采访时,袁隆平说老骥伏枥希望杂交水稻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继续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做出贡献。 “现在超级稻三分之一可以生产360公斤。 这样可以养活身体,中国人完全可以养活自己。 ’说到水稻袁隆平关不上对话盒。

海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三亚的半个世纪情缘

今年超级稻研究的平均单产突破每公顷17吨,形成了在确保产量的基础上大幅减少农药采用的绿色生产技术。 袁隆平说,如果全世界水田都有一半的杂交水稻,根据现在的增产幅度估计,增产的杂交水稻可以多养活4亿到5亿人。

在耐盐碱水稻行业,袁隆平设想年突破,届时计划种植每亩产量300公斤的耐盐碱水稻。 “如果中国增加1亿亩滩涂良田,每年增产300亿公斤粮食,将满足8000万人口一年的温饱。 ”他说。

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小组通过连年耕耘、播种,成功突破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不断刷新了世界水稻栽培的最高产量记录。 目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达2.4亿亩,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57%。

“三亚,世界三亚”从三亚开始,袁隆平不断地写关于粮食的神话。 三亚不仅让袁隆平进入世界,而且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为摆脱饥饿做出了贡献。

标题:海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三亚的半个世纪情缘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