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9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长沙4月16日电:古道成了遗址,茶带来了“黄金”——百年来苗江茶谷的工业扶贫之路
新华社记者张语倢
在香溪金茶的发源地爱口村,还可以看到明代香溪金茶交易地、古南城长城沿线专为茶叶边贸而建的苗江要塞等历史遗迹。站在青石砌成的破墙前,你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伟大。
关隘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马静坳镇,被誉为“百年苗族茶谷”。湘西是湖南贫困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吉首是州府,2013年仍有43,153名贫困人口。
位于深山中的爱口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改革开放之初,该村95%以上的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那时太穷了,茶叶卖得不好,村里有一些老茶树,但基本上没人照顾它们。”爱口村党支部书记向天顺告诉记者,虽然该村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但却没有品牌,找不到市场。人们(603883,医生)没有种植茶叶的动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外出工作,这个村子逐渐变成了“空心村”。
为了振兴家乡,2009年求学多年的向天顺辞去了乡政府公务员的职务,拿出所有积蓄,回到村里成立了吉首市第一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并动员当地茶农入股茶园,以充分发展茶叶产业。
在人才的推动下,爱口村依靠130亩茶母,三年发展到4000多亩黄金茶。其中,有1800英亩可恢复的茶园。人们逐渐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2年,吉首大力发展湘西金茶产业,推进“一人一亩茶园”扶贫计划,即农民开发一亩金茶,政府免费提供2500株茶苗,每亩奖励800元,深翻奖200元,连续两年稻田开发奖500元,化肥100元。
“村党支部也注册成立了一个公司。同时,将涉农资金纳入原有股份,与合作社签订持股协议,每年按总股本比例分红,通过分红保护茶农的基本利益。”向天顺说,日益发展的村集体经济基本上改善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每年村党支部还召集合作社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使茶农能够全面掌握种植技术。通过多种措施,在爱口村已经开发了6000亩黄金茶。
市场一开,村里大多数人就通过种植茶叶摆脱了贫困。
2013年底,随着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吉首市在选择工业扶贫样本时借鉴了口口的经验,将茶叶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产业。从“稳定增长、质量保证、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出发,重点抓好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建设和茶叶旅游整合。四大环节落实到位,茶奖政策陆续出台,“湘西金茶”品牌商标注册。歧口村和旁边的贫困村玲珑村合并成一个新的”,
改革开放40年,依靠茶游,爱口村摆脱了贫困。在国外工作的村民已经回国种植茶叶。
去年下半年,举家迁往吉首市的张天顺(音译)发现,近年来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游客和商人络绎不绝,决定回国创业。去年下半年,他把吉首的餐馆交给了妻子,回到村里研究茶叶,开了一家农舍。现在,他开发了25种特别的茶点,游客们必须去他的农舍品尝。
4月14日,第四届湘西金茶品茶节在爱口村举行。作为该村的代表,张天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客人准备了6顿茶饭,用新采摘的钱明茶烹制的茶饭深受欢迎。
“我打算留在村子里,把对餐饮感兴趣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教他们做茶饭,让茶饭在百年茶谷之后流传几百年。”张天顺说道。
吉首县扶贫办主任刘小华对记者说:“这次品茶节是吉首茶业整合发展的开始。我们打算把这个通道作为一个示范场地。目前,我们在村内规划了景观站、民居、茶饭、茶具、茶枕等产品,供游客在茶园中居住和喝茶,从而打造了一个茶叶旅游一体化产业链。今后,它将在全市推广,这将推动农村振兴。”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张兴华
标题:古道已成遗址,茶叶又带来“黄金”——百年苗疆茶谷的产业扶贫路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