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7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近期《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范指导意见》的实施,银行理财产品突破刚性赎回,向净值产品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失去“公正交易”后,近年来上市公司疯狂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尽管多次受到“懒惰政治”和“无为而治”的批评,但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仅今年就达到2000亿元。长期以来,监管政策要求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必须满足“保本”的刚性条件。新规出台后,未来的保本理财产品将最终消失,上市公司利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将被新规拒绝。

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步消失 颠覆上市公司“懒政”理财模式

银行担保的理财产品在未来将不复存在

新监管规定出台后,虽然银行理财的相关配套规定尚未披露,但不允许承诺保护资本和收入。打破刚性赎回,向净值产品过渡,是银行理财产品未来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规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应承诺保护资本和收入。支付有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支付。新规的过渡期将持续到2020年底,随着过渡期的到来,一度流行的保本银行理财产品将正式告别历史舞台。

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步消失 颠覆上市公司“懒政”理财模式

同时,预期收益理财产品在过去也将过渡到类似于开放式基金的净值产品。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实施净值管理。净值的生成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反映基础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由托管机构进行核算并提供定期报告,由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和确认。金融机构应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以摊余成本净资产和量化金融为基础,评估金融净资产的公平性。当金融资产净值不能以摊余成本真实、公允地反映时,托管机构应当督促金融机构调整其会计核算和估值方法。

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步消失 颠覆上市公司“懒政”理财模式

上市公司信任财务管理就像“担保资本”

保本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是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类型。未来保本理财产品可能会消失,这不仅使长期习惯于购买理财产品的普通人按照预期回报率“收钱”的需要尽快适应,也给有意未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增加了一些“烦恼”。随着刚性赎回的打破,金融投资的风险将逐渐转移到投资者身上,“买方自担风险”可能会使以安全为重的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之路变得崎岖不平。

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步消失 颠覆上市公司“懒政”理财模式

截至去年底,虽然2017年银行理财增速呈悬崖式下降,并连续8个月下降,但理财产品规模仍达到30万亿元,其中保底产品余额为7.37万亿元,占理财产品余额的24.95%,国有大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保底产品比例基本持平。

根据新《资产管理条例》的要求,银行发行保本理财产品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但这类产品恰恰是上市公司中最具吸引力的、将资本安全放在首位的投资品种。目前,上市公司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来源于自有资金和闲置募集资金,而对于后者,在取消“保本”后,银行理财产品可能在过渡期后无法获得。

闲置的募集资金将陷入“尴尬”

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将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提高公司整体绩效水平。当一些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或经营不善却没有好的收益时,这部分投资收益甚至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或扭亏为盈的手段。因此,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逐年升温。

据统计,记者发现,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已发布了3300多条关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共有976家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总金额达5064亿元;超过2000亿元的资金来自上市公司筹集的闲置资金。其中,10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金额超过50亿元。

在这些上市公司发布的委托理财公告中,银行理财产品仍然是上市公司的首选,在所有购买的理财产品中,银行理财产品所占比例高达90%。除了强调理财基金的流动性外,上市公司最关注的是其购买的理财产品的金融安全性。他们购买的大多数理财产品都标有保本或保本,这也是相关监管政策的要求。

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管要求》规定,临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可以现金管理,但投资产品必须符合“安全性高、符合保本要求、产品发行人能够提供保本承诺”的条件。本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办法》中也有“产品发行人可以提供保本承诺”的相关规定。也就是说,如果上市公司利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保本”是根本,回报率并不重要。

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步消失 颠覆上市公司“懒政”理财模式

标题: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步消失 颠覆上市公司“懒政”理财模式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8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