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76字,读完约9分钟
文章来源:蒋超宏观债券研究,作者蒋超,海通证券(600837,咨询股票)首席经济学家,于波、陈星。最初的标题是“人口质量红利是如何产生的?-"新经济"系列研究5。
人口质量红利是如何产生的?
-"新经济"系列研究5
海通宏蒋超,于波,陈星
摘要
人口红利:从数量到质量。在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力数量决定经济增长。然而,随着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例在大约13年前达到峰值并下降,人口抚养比率触底,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这意味着工业经济即将结束。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素质决定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23%,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每年超过1200万。高素质劳动力总量的不断扩大,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中国的人口质量红利有多高?目前,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本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经合组织将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开发、传播和应用的人力资源定义为“科学和技术人力资源”。经过近2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在16年间已经超过8000万,其中45%的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早在2009年,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就超过了美国,在15年内超过了3400万。在同一时期,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只有中国的70%。在中国停留15年;专职研究人员相当于160万人年,也是世界第一。今后,中国在科技人力上的投入仍将大大提高空的空间。目前,中国的人力投资强度仍然很低,16年内有1600万就业人口;d研究人员的数量仅为21人-年/万人,而发达国家一般高于90人-年/万人,日本和韩国高于100人-年/万人。中国科技人力投入强度低主要与整体教育水平低有关。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18岁以上的人口中,68%受过高中教育,而美国只有4%,中国只有15%受过高等教育,美国有58%,日本也比我们高很多。
中国的人口质量红利从何而来?首先是修养。自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一直在15%左右,16年间达到了3.9万亿元,占当年gdp的5.2%,在oecd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而美国、英国等国家均未超过7%,表明差距并不显著。自2004年以来,中国各级学校的数量减少了四分之一,但教师人数却增加了20%。教育支出的持续高增长和教师的不断扩大为人口质量红利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是日本的五倍多。尽管中美之间仍有60-70%的差距,但差距正在缩小。第二,人才引进。在过去的16年里,有54万人出国留学,43万人完成学业后回到了中国。两者的比率已降至1.3以下。海外学生的回归为国内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更重要的是引进高水平的专家。中央政府在2008年启动了千人计划,为海外人才引进提供了便利的渠道。截至12月17日第14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专家累计超过3500人,学科主要是生物、信息和工程材料,都属于中国目前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引进高层次专家无疑将对发展新经济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人口质量红利带来了什么?第一,中间输出,包括基础领域的论文和应用领域的专利。在过去的16年里,中国发表了32.4万篇sci论文,被引用1935万次,居世界第二位。尽管每篇文章的引用数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差距正在缩小。在过去的17年里,中国申请了49,000多项专利,是20年前的300倍,也是世界第二。三分之二的pct专利属于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也是中国研发支出的重点行业。第二,最终产出反映了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新技术方面,去年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如c919飞机、复兴动车组、量子通信和卫星、深海勘探等。在新产品方面,过去17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300,024)和民用无人机的产量增长率超过50%,远远超过传统工业产品的一位数增长率。就新模式而言,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都在快速发展。在过去的17年里,淘宝和京东应用用户的增长率一直在50%以上,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的增长率达到了163%。在新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16年和17年的增加值增速基本在10%以上,远远高于全行业6%的增速。就新形式而言,实物商品的网上零售额在17年中增长了28%,而社会消费的总零售额仅增长了约10%。
1.人口红利:从数量到质量
人口红利消退,工业经济终结。在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力数量决定经济增长。中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13年内达到高峰,然后逐年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在11年内达到高峰并下降,相应地,人口抚养比率在11年内触底反弹。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工业经济时代即将结束。
随着人口质量红利的上升,知识经济正在到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素质决定经济增长。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文盲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3%下降到4%,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23%。更重要的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人数每年超过1200万。虽然劳动力总量有下降趋势,但劳动力质量在提高,高素质劳动力总量在不断扩大,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
2.中国的人口质量红利有多高?
2.1科技人力资源一直领先世界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保持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2500万人增长到16年的8327万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8%。尽管在过去13年中增长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了5%以上的增长率。此外,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16年来,本科以上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687万人,占近45%,比2000年的40%提高了5个百分点。
科技人员的规模与美国相当,居世界第一。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来看,中国自2009年以来已经超过了美国。15年间,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3421万,而美国仅为2320万,不到中国总数的70%。在16年里,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上升到3687万。在R&D人力投资的规模上,中国的R;专职研究人员相当于161.9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美国以138万人年位居第二,约为中国的85%。其他发达国家低于100万人年的水平。
2.2 空科技人力投资促进
研发人力投入强度仍然较低,空.增幅较大虽然中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居世界第一,但人力投入强度水平较低。r在15年内中国10,000名就业人口中;研究人员的数量只有20.9人年/10,000人,并且在16年内只上升到21.8人年/10,000人。在过去的15年里,发达国家的10,000名就业人口中有10,000人是女性;研究人员的数量一般都在90人年/万人的水平之上,更不用说我们的亚洲邻居韩国和日本都超过了100人年/万人的水平。即使与俄罗斯、波兰和土耳其相比,中国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未来将会有广泛的改善。
人口的教育水平仍然很低,与美国和日本有着明显的差距。从更深的意义上说,科技人力的低投入强度与我国整体人口的低教育水平有关。从过去15年中美两国18岁以上人口教育水平的比较来看,中国高中以下人口比例高达68%,而美国只有4%。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只有15%,而美国高达58%,接近中国的四倍。从过去10年日本20岁以上人口的教育水平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高中以下人口比例为31%,不到中国15年人口比例的一半,而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接近30%,是中国15年人口比例的两倍。
3.中国的人口质量红利从何而来?
中国的人口素质红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身修养,二是人才引进。
3.1修养:教育差距缩小,理工科成绩突出
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比例不断扩大。人才的自主培养离不开教育投资。自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规模逐年增加。16年来教育经费总额达到3.9万亿元,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2%,自2000-2016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5.6%。在过去的16年里,国家财政教育经费也达到了3.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到2000年超过4%。
教育支出的相对水平是可以接受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小。在过去的14年中,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份额为5.2%,而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发达经济体不超过7%,日本仅为4.4%,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尽管统计口径存在一定差异,但无论从教育经费总额还是从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教育经费在14年中的比重都在4%以上。虽然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并不明显,教育支出的相对水平是可以接受的。也正是对教育的高投入导致了中国人口质量红利的形成。
学校的数量减少了,但是教师的数量继续增加。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近年来中国的学校数量得到了适当的精简。目前,各级学校的数量约为51万所,比2004年减少了四分之一。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教师规模并没有缩小,各级学校的专职教师人数已经超过1500万,大约是2004年的1.2倍。教师队伍的扩大带来了教育资源的改善,为人口质量红利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规模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高等教育仍有发展空间。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规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中,中国的学校数量是日本的5倍以上,而专职教师的数量是日本的13倍以上。在非高等教育中,机构和全职教师的数量大约是美国的4倍。即使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基数,这个规模也是相当大的。然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不足。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不到美国的一半,全职教师的数量大致相当于美国。考虑到人口差异,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大学生人数稳步增长,人口质量红利显现。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持续稳定增长。在过去的16年里,中国的本科生人数已经超过了1600万,每年的招生和毕业人数也在400万左右。17年来,研究生人数超过250万,招生人数超过80万,毕业生人数接近58万。从2006年到2016年,我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5%和6%,这导致了人口质量红利的逐渐出现。
高等教育学生人数赶上美国,超过日本,具有国际竞争力。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数量是日本的五倍多,但中国和美国仍有很大差距。中国的研究生人数不到70%,美国的毕业生人数不到60%。
理工科毕业生大幅增长,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科学和工程方面是优越的。在过去的16年里,中国科学、技术、农业和医学四个学科的研究生人数接近34万,本科生人数也接近180万,与2006年相比,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和7%。在国际比较中,中国授予的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数量大幅增加,约在2000年接近日本,虽不及美国高,但在14年间已是美国的两倍多,日本的五倍多。
3.2人才引进:帮助归国留学生创新发展
留学生“回国”帮助国内建设。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人才外流阶段,现已进入留学生“回流期”,形成了留学生与归国留学生双向大规模互动的良好局面。在过去的16年里,大约有54万学生在中国留学,同时有43万人完成学业回国。出国和留学回国的比例已经下降到1.3以下。改革开放以来,共有313.2万国际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完成学业的国际学生总数的84%。海外学生的回归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建设。
引进高水平专家引领创新和发展。中国还通过各种人才引进政策,主动吸引海外高层次专家加入国内发展洪流。例如,中央政府在2008年启动的千人计划为引进海外人才提供了便利的渠道。据我们统计,截至12月17日,第14批“千人计划”确认“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专家累计人数已超过3500人。根据我们官方网站上千人计划人物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创业型人才除外)主要在生物、信息、工程材料等领域。,这些都属于我国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而引进这些高层次的专家无疑可以对发展新经济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4.人口质量红利带来了什么?
人口质量红利有两个主要产出,一个是中间产出,包括基础领域的专利、论文和应用;二是反映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最终产出,具体包括六个方面: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能。
4.1基础领域:sci论文发表和引用量居世界第二
中国的sci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首先,看看基础领域的R&D产出。据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统计,中国在16年间发表了49.4万篇国内科学论文(自然科学)和32.4万篇sci论文,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总数的17.1%。其中,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都占世界的20%以上。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发表了200多万篇sci论文,居世界第二位。
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但被引论文数量仍然很低。从论文被引情况来看,近十年来,我国sci论文被引1935万次,居世界第二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9.4次,排名世界第15位。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11.8倍/张仍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在不断缩小。在子学科方面,中国14个学科发表论文的比例超过世界的10%,其中材料科学位居世界第一,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环境与生态、数学、药学与毒理学、物理学位居世界第二。
4.2申请领域:pct专利数量居世界第二
pct专利数量超过日本,赶上美国。从R&D在申请领域的产出来看,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pct专利数量持续增长,17年内达到48,900项,比20年前增长了300倍。pct专利在世界上的比例也达到了20.1%,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家。
中国的Pct专利主要集中在设备制造业。就行业而言,中国的pct专利主要集中在四大行业: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和化学工业。在17年中,这四个行业的pct专利数量占了近80%,前三个行业都是设备制造业。
4.3最终产出:新经济正在蓬勃发展
人口质量红利的最终产出体现在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上,具体来说:
首先,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正在成批涌现。在新技术方面,去年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如c919飞机、复兴动车组、量子通信与卫星、深海探测等。在新产品方面,过去17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和民用无人机的产量分别增长了51%、81%和67%,而传统工业产品的产量仅增长了个位数。在这种新模式下,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在过去的17年里,淘宝和京东应用用户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4%和116%,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的增长率达到了163%。
第二,新产业、新形式和新动能加速了它们的增长。在新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16年和17年的增加值增长率基本在10%以上,远远高于6%的平均工业增长率,17年与16年相比仍在上升,其中高技术产业中的医药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增长率约为13%。就新业态而言,实物商品网上零售17年增长28%,远高于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0%左右的增速,而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速更快,快递业务保持近30%的增速。
来自金融部门金融渠道的作品都是有版权的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将被视为侵权!
标题:姜超:人口红利从数量到质量 将带来两大变化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9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