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78字,读完约8分钟
在五省(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迎来“第一个生日”之际,《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有望迎来新一轮扩张。在政策层面,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在完善标准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风险防范等方面向纵深发展。
创新试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年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座谈会上说,中国正在绿色金融领域跨入国际第一方阵。
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标志着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绿色金融试点区“一年之久”时,五个省(区)的试点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陈介绍,中国人民银行的初步评估结果显示,总体试点方案中85%以上的任务已经启动并得到推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底,5个省(区)试点地区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600亿元,比试点地区初步批复增加13%,比同期试点地区各项贷款余额增长速度高出2%。随着总量的扩大,绿色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截至3月底,五省(区)绿色贷款不良率为0.12%。
从中国整体绿色金融市场的规模来看,兴业银行(601166)首席经济学家鲁正伟表示,中国自2018年以来一直保持增长,但增速已经收敛。与此同时,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步伐没有放缓,统计管理体系和市场体系都在加快。这意味着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正在从追求更快的发展速度向追求更高的发展质量转变。
从政策支持的角度来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来提高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披露,央行在2017年第三季度进行宏观审慎评估(mpa)时,将绿色金融纳入“信贷政策执行”范围,并将优先考虑2018年符合标准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将其作为信贷资产的抵押品进行评估,用于信贷政策支持再融资和长期贷款。此外,央行此前决定适当扩大中期贷款(mlf)抵押品范围,将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优质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纳入其中。
在政策的激励下,金融机构致力于绿色金融。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中国21家主要银行机构的绿色信贷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绿色信贷规模保持稳定增长,从2013年底的5.20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6月底的8.22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绿色金融的建设和发展中,不仅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还有地方小城市商业银行都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以湖州银行为例,不断加大融资模式创新。例如,在湖州市登陆首个单投联动业务,将有助于绿色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加快绿色资产证券化进程,清理出两个约30亿元的绿色信贷资产包;准备发行绿色债券,计划今年发行15亿元中长期绿色债券。
可持续性需要改善
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绿色标准不统一、基层金融机构绿色结构缺失、特殊货币政策激励工具缺失、可持续性有待提高、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
陈认为,当前绿色金融发展面临一个突出的挑战,即绿色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绿色项目难以有效内化,投资回报率不高,市场吸引力不足。如果绿色金融不能体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意味着需要政府的持续投资,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初衷。
同时,发展绿色金融的配套政策有待完善。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亚莲承认,绿色项目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绿色认证成本高、融资成本高、融资难。江西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对担保和信用增级、金融奖励和补偿以及风险补偿的支持有限。
另外,贵州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李尧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绿色金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政策,但大多停留在部门规章和指导性文件上,尚未形成完整规范的政策法律体系,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从管理体制上看,陆政委表示,国内绿色金融管理体制比较粗糙。绿色金融的定义只体现在对一个应用领域的分类上,而监管体系对绿色金融提出了更多的监管要求或约束性要求,如融资只能投资于绿色领域,资金申请的全过程需要披露,项目需要绿色认证等。,而且几乎没有激励政策。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的监管体系下,“绿色”和“金融”之间没有有机的内在联系。要真正激发绿色金融的内在力量,就必须找到一种激励相容机制,使这两个极具价值的领域相互关联。
业内人士指出,绿色融资工具门槛高,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一方面,绿色产业投资的资金需求具有投资额大、投资周期长、初始收益率低的特点;另一方面,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不多,尤其是对发行人主体资格要求较高的绿色直接融资工具。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达到发行绿色债券的门槛,也无法享受发行绿色债券带来的低利率带来的好处。
此外,东方绿色金融部部长方(603979)表示,绿色项目的评级和评估技术体系需要优化。目前,国内许多机构已经开展了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绿色债券评级、认证评估等分析工具,并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展了相关应用。然而,这些分析工具对不同类型的绿色金融项目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实用性有很大的限制。在定量分析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对项目财务现金流量的影响方面存在许多困难。要不断优化绿色项目风险和效益评估评级体系,真正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因素纳入项目评估、评级和投资决策体系。
发展道路的多路径探索
发展绿色金融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许多业内人士坦言,没有现成的绿色金融模式,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先尝试,敢于“改革”和“创造”。
陈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协调各部门对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商业银行探索建立绿色信贷环境效益交易机制,建立绿色金融业自律机制,优化绿色信贷宏观审慎评估。
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技术。中国金融协会绿色黄金委员会主任马军表示,绿色金融的运营成本高于普通金融,因为识别、定义和证明什么是绿色资产需要很长时间。通过在绿色金融中应用金融技术,认证过程可以实现自动化,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降低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机构已经将金融技术应用于绿色金融。例如,去年年底,兴业银行推出了行业内首个自主开发的绿色金融专业支持系统。借助该系统,通过客户分层管理、沙盘客户跟踪、业务数据挖掘和分析,可以深入挖掘客户需求,进而实现绿色金融客户的定制服务。
"多元化的积极激励机制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助推器."李尧认为,发展绿色金融不仅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还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撑作用。通过实施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和环境保护等综合配套政策,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和机制创新,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和融资可用性,实现绿色金融发展的商业可持续性。
陆政委建议用定向减负来解决绿色工程的自然错配问题。以水污染控制为例,该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收益只能慢慢收回。因此,有一个自然的特点是“短期借款和长期投资”,期限错配的问题比其他项目更严重。“考虑到绿色项目的低收入和长期性,我们应该参照肖伟和“三农”的运行模式,有针对性地减少绿色项目融资。因为目前只有定向RRR减债的资金是不确定的长期资金,定向RRR减债的资本成本低于发行绿色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的资本成本。”
此外,资产证券化也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途径之一。马军介绍说,全球大部分绿色资产都以贷款的形式存在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全球机构投资者无法获得足够的绿色资产进行投资。因此,应推进绿色资产证券化,通过证券化缩小机构投资者手中的资金与绿色资产之间的差距。
除了资产证券化,方认为,在绿色金融、绿色基金、绿色ipo、碳金融和环境贸易市场领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的碳金融产品将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创新产品。此外,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和能源利用总量控制将是未来重要的管理手段,排污权、能源利用总量控制、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和金融产品股权交易总量控制也将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领域。
标题:“点绿成金”初见成效 绿色金融纵深推进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