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1字,读完约3分钟
2016年,随着中国海外投资的快速增长,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取消交易量也大幅上升,反映出海外并购的阻力。
据报道,2016年,中国取消的海外交易总额超过750亿美元,30多家欧美企业的收购因监管和外汇限制而被迫“流产”。2015年,取消的交易总额约为100亿美元。
中国企业似乎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海外收购阻力。即使在比美国更具包容性的欧洲,加强对中资企业并购的限制和监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为什么经常发生冲突?对最近案例的分析表明,这既有非经济原因,也有经济原因。非经济原因主要涉及所谓的国家安全,但许多纯粹的商业收购也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综上所述,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企业是不透明的。因此,在复星试图控制老牌英国私人银行kleinwortbenson之前,它未能通过审查,因为其资金缺乏透明度。其次,收购目的和业务逻辑使对方产生怀疑。特别是对于中国国有企业投资的国家来说,最大的担忧来自投资背后的非商业因素。此外,中国企业的违规行为也让外交政策制定者产生怀疑,如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腐败,以及资金的使用方式非常“任性”和无约束等。
欧美国家是中国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地,对中国的市场准入(开放性)和投资环境(标准化)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例如,德国曾多次表示对中国市场准入条件和投资环境的担忧,并期望更加开放。此前在《福布斯》杂志网站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文章也表示:“真正的问题是,中国何时才会开放并允许外国投资获得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此之前,我们预计会有更多交易失败。”
首先,涉及市场开放和投资环境优化的领域需要落地和推广。正如李克强总理几天前在《彭博商业周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所说,中国将开放更多产业,放宽更多产业准入。所有这些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制度、政策和行动中。
其次,它被分类、区分、监督和区别对待。国有企业海外并购容易产生腐败和风险,监管制度要严格;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应该减少干预。例如,对海外并购支付方式的审批降低了经济效率。自从监管部门取消对上市公司现金并购的行政审计后,几乎所有海外M&A设计方案披露的a股都选择了“现金支付”,这并不是因为上市公司资金雄厚,而是为了缩短M&A达成交易的过程。这是以经济价值为代价的。
最后,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中国可以积极参与促进和改善全球治理。习近平主席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和李克强在海外媒体上的文章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继续拥抱全球化的积极信息。g20等平台也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随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积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将不可避免地提高。
标题:经济治理支撑海外并购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0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