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09字,读完约6分钟
本报记者陈凌鑫刘涛
有4278户家庭和7250名农村贫困人口建立了卡;城市贫困人口有769户,1271人;30个省级贫困村;这个城市有35个经济薄弱的村庄和5个经济薄弱的城镇...这是2016年青岛西海岸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总“账”。截至2016年底,该总账户的“工作进展”栏已全部标记。√: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1个贫困村实现了扶贫;五个经济薄弱城镇的扶贫步伐稳健有力。
青岛西海岸新区不仅创造了扶贫工作的“新速度”,而且逐步探索出了以全方位保障为基础,以多重救助为主体,从“输血”到“造血”,再到“供血”的精准扶贫“3.0模式”。
留在底层:在许多领域保证“进村入市”
“不吃不穿是扶贫工作的底线。我们必须更进一步,确保穷人不仅吃得好,穿得好,而且在医疗、教育、住房和养老方面做得好。”青岛西海岸新区扶贫办公室主任李春荣告诉记者。
在医疗保障方面,新区大力创建卫生扶贫新模式。全省首个面向城乡贫困人口的“绿色通道”服务,如转诊、分类救助、住院和缴费;实施扶贫医疗救助,为农村贫困人口设立2000万元扶贫医疗救助基金。贫困户的住院费用最终将不超过自费的1%;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全额补助。
在教育保障方面,新区率先免除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班和学杂费,并分阶段向1052名学前班至高等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贴和助学金842万元。
在住房和交通保障方面,新区投资1047.15万元,对所有农村贫困家庭的危房进行了改造,所有贫困村和薄弱村都有油路,62个村有公共交通。
在自下而上保障方面,安排贫困家庭生活保障援助3609万元,为所有贫困家庭提供公共事故和家庭财产保险,为200户残疾贫困家庭提供养老院服务,为924户残疾、半残疾和重度残疾贫困家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新区财政投入3795万元,有效衔接了“城市贫困线+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两条线,通过街道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和信息核对,对769户和1271户城市贫困家庭进行了准确的扶贫,创造了全区扶贫的“青岛模式”。
广泛参与:帮助受试者“握紧拳头”
“援助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村里的第一书记,有地方特色的职能部门和部队,当然还有各种企业和慈善组织。”李春荣告诉记者。
功能区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独特的经济发展框架。整个地区有十个功能区。对于五个经济薄弱的城镇,新区安排了五个功能区提供一对一的援助。
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助力海青镇。为了提高海青镇的税收水平,董家口投资6000万元在海青镇建设董家口海清工业园。工业园区定位于发展总部经济,鼓励董家口配套企业在海清注册纳税。“目前,工业园区内注册企业已达10家,仅这一项就使我镇2016年的税收增加了1260万元。”海青镇人大主席周瑞斌告诉记者。
国防和民用技术相结合的定点援助也是西海岸新区所独有的。北海舰队署和黄陵村,一个省级贫困村,互相帮助,军队和土地一起工作,建立三个主要项目:扶贫工业园区,社区服务中心和村庄基础设施;北海舰队综合保险基地与大厂镇丁家大庄和张家楼镇北寨村建立了对口支援。
村里第一书记的协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6年,西海岸选出65名第一村书记,完成389个援助项目,落实项目资金6500万元,解决3520个实际困难。
可持续性:输血-造血-自我供血
扶贫的关键是“帮助”这个词。捐钱捐物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帮助”的立足点应该放在行业和项目上。
45岁的史发甲(音译)来自琅琊镇斋堂岛村,因病借了8万多元。2016年,区、镇、村三级帮助他们利用琅琊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渔民宴席、家庭旅馆、海鲜电子商务。当年,业务量超过13万元,家庭年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在摆脱贫困的同时,什法发动其他村民从事旅游业。目前,斋堂岛共有6家家庭旅馆,营业额达100万元。通过特殊行业扶贫项目,全区316人脱贫。
2016年,新区共安排扶贫专项资金9908.05万元,投入工业扶贫资金3769万元,筹集社会扶贫资金6.3亿元。如何真正使用扶贫资金“不撒芝麻盐”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西海岸新区的一大探索是建立“资产收入型”扶贫新模式,将扶贫资金转化为优质资产,将“输血”转化为“造血”。
从2016年开始,新区将对全省30个贫困村每年补助60万元扶贫资金,对全市35个经济薄弱村每年补助50万元。“一些贫困、薄弱的村庄没有资源开发工业项目,找不到高产项目,而且村庄的自主投资抗风险能力不强。扶贫资金躺在账上睡觉,甚至有投资损失。”新区扶贫办副主任张辉告诉记者。
为了使扶贫资金成为生活用水的来源,新区出台了《关于用扶贫专项资金购买商业资产的实施意见》。三年来,65个村每年的扶贫资金总额超过1亿元,用于购买黄发集团的优质商业资产,由国有企业富民公司租赁,保证回报率为8%。剩余部分仍归村集体所有,并签订了20年的租赁协议。协议到期后,村集体可以选择继续出租或变现资产进行回收。
铁山街李家店子村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村党支部书记李告诉记者:“2015年,我们用扶贫资金和自筹资金建了10个平菇大棚,租给企业3年,租金12万元。去年,我们从2016年到2018年用专项扶贫资金140万元购买了黄发集团的优质房地产,并取得了11.2万元的保底收入。这20多万元,我们都投资建设了二期温室,今年我们将建10个。在青岛市科技局的帮助下,一个100英亩的平菇产业基地将在未来建成。我们的平菇有权在西海岸发言。”李还说,过去村里集体没钱给群众办事情,党支部在村里没有威信,扶贫工作把村里从贫困中解救出来,现在又是一种应对。
这项措施可以保证65个重点扶贫村明年的集体收入达到15万元。如果说扶贫资金是输血,是扶贫的“1.0模式”,是通过资金改变资产的“2.0模式”,那么资产收益的循环利用可以说实现了自我供血的扶贫“3.0模式”,形象地说是“先下蛋鸡,再下蛋鸡”的良性循环。”李春荣说。
标题:青岛:探索精准扶贫3.0模式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1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