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05字,读完约9分钟
时代聚焦一带一路之
本报记者范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旗帜和主要载体,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平台。张延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全球化善治的有力起点。
值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延生。
在“反全球化”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意义更大
《中国经济时报》:自三年多前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澄清了许多疑问。那么,如何从国内和国际的角度准确把握其意义呢?
张延生:历史上,繁荣时期和开放时期经常重合。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全球视野,以更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全球化有两个前景:一个是光明的未来,光明的未来是我们继续推进全球化。我们需要改善过去全球化的缺点,促进公平、创新和治理良好的全球化;也有黑暗的未来。“反全球化”可能会使全球化进入一个间断性时期。最糟糕的情况会像20世纪20-30年代那样,伴随着一场世界大战吗?20世纪70年代会发生世界经济危机吗?因此,中国推进“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内需战略和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正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反全球化”越多,推动“一带一路”就越有意义。
应该承认,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个优势就是机会。历史上,全球化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处在经济增长的快车道上,所有乘坐全球化班车的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快速增长。然而,另一个优势是风险。历史上,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等频繁发生的时期。
推动全球化的驱动力有三:技术驱动、空和市场机制,也就是说,全球化是由创新、开放和市场机制驱动的。因此,推广“一带一路”就是讨论、建设和分享,这可以给全世界带来新的机遇。
新科技革命越多,全球化的意义就越大。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是“哪里有农民工,哪里就有资本定居”;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变化是“有需求的地方,资本就会沉淀下来。”因此,“一带一路”适应了新的科技革命,能够满足全球碎片化、分散化、个性化和本土化的需求。
此外,世界上越多的人对传统的开放、融合和全球化感到失望,“一带一路”就越有意义。传统的全球化未能解决1%和99%之间的关系,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球村和善治之间的关系,这导致了普通人的不满。如果我们想解决全球一体化能否给普通民众带来利益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设一个基于平等、宽容与合作的“一带一路”来实现,因此它将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
建设“一带一路”是积极推进全球治理的举措
《中国经济时报》:一带一路建设将在中国和世界上扮演什么角色?
张延生:首先,就定位而言,“一带一路”是一个战略布局。我们会发现,“一带一路”,即中国的对外开放,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延伸到对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开放,并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西部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促进中国和世界更加平衡、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一带一路”是一个总体管理战略。例如,普通人愿意花20美分买这张纸,而在中国卖的纸是8美分。当每个普通人购买中国制造的纸时,他能得到的消费者剩余是12美分。在过去的30年里,谁能买到中国的纸,谁就能享受中国的福利。你会发现它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发达国家分销中国制造的产品,发达国家的人民可以享受中国的福利。那么,谁能把中国的产品、中国的福利和消费者剩余送到一带一路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呢?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企业也通过中国渠道向“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输送中国技术、中国品牌和中国产品及利益。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同时,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享受中国制造的好处。
第三,“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一项积极推进全球治理的举措。去年,在20国集团杭州峰会上,中国增加了三个议题:第一个是关于发展;第二个是关于执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第三个是关于撒哈拉以南最不发达国家的供应。也就是说,当前的全球治理如何才能使世界更加和谐,这也是“一带一路”定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一带一路”的实质是通过改善有效供给来促进新的需求,从而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目前,全球产能过剩,越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盟,产能过剩越严重。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能严重不足。因此,“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的合作将把全球过剩产能输送到世界上严重短缺的地方。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短缺;全球福利过剩,但“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也供不应求。“一带一路”的实质是如何改善有效供给,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未满足的需求,这有利于全球再平衡。
第四,“一带一路”建设已初步形成大规模的合作网络,我们将携手共创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慧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以钉子的精神把握住,积小成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相信“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在2020年取得初步成效,并将在2025年至2035年间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变化。
机遇和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当我们充满期待的时候,应该理性地提出存在的风险和挑战,以便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你有什么具体的风险提示?
张延生:未来的“一带一路”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产能合作是将中国的技术、资本和管理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市场需求、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有效结合起来。目前,国际能力合作集中在13个领域,这13个领域的国际能力合作有利于经济再平衡。但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铁路、纺织、汽车等13个领域,如何保证它们在国际产能合作中的低碳和绿色?事实上,对我们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第二,重点领域、重点国家和重点项目。如果我们想把重点放在关键点上,就涉及到“一带一路”的规划与沿线国家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让沿线的普通人、年轻人和小企业有机会参与和分享。这给我们带来了挑战。
“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行动来证明
《中国经济时报》: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就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些质疑。我们如何消除他们的担忧?
张延生:“一带一路”意味着我们必须回答国际社会提出的一些问题。例如,许多朋友会问“一带一路”是否会从事新殖民主义。特别是,如果我们与法国、英国等第三方合作,共同开拓市场,一些非洲朋友会提出来。旧殖民主义回来了吗?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造福于当地人民、当地经济和世界,而“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行动来证明。
在历史上,中国曾长期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存在,但它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的历史。在新的条件下,我们如何合作,建设和分享?它更需要的是行动。
一些朋友还问,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时,是否会遵守国际环保标准。它是否符合中国的环保标准?因此,“一带一路”的建设应该能够探索和建立符合沿线国家国情、国情和市场条件的新的环境标准和行动。
“一带一路”的建设最终促使中国完成了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时报:需要注意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巨大的市场风险。中国企业如何控制风险?
张延生:我们常说,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但是,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风险和制度风险相对较高,市场风险、经济风险和操作风险相对较高。因此,“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竞争中最弱的地方,也就是说,风险最高的地方是完成中国企业转型的最佳地方。在这个地方,我们如何才能从过去30年的贴牌生产模式——技术不是我们自己的,品牌不是我们自己的,渠道不是我们自己的,只有低成本的元素是我们自己的——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即完成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的转变。
企业如何从过去30年建设“一带一路”的低成本要素参与国际竞争的旧模式,转变为依靠竞争力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入中高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如何从简单的模仿、模仿和抄袭转变为自主创新?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通过建设“一带一路”,中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完成企业转型、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五个环节——政策沟通、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金融中介、民心向背——将是建设文明之路、合作之路、多彩体系的纽带。它将使沿线国家和境外国家受益,并最终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标题:“一带一路”将有力推动全球化良治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1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