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74字,读完约5分钟
随着大众消费的日益实现和移动金融的发展,构建一个开放、便捷、可扩展的金融平台,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已成为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方向。
2014年,光大银行在“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下,正式推出顺应大数据和云计算趋势的“云支付”金融平台,与多家第三方支付、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移动运营商和商业银行合作,全面开通线上线下支付渠道。目前,它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开放式支付平台,也成为光大银行方便百姓、造福百姓的重要窗口。
“云支付的目标是促进包容性金融。与同龄人相比,开放是其最大的特点。它不仅可以访问自己的渠道,如光大银行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还可以同时访问其他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光大电子银行总经理杨炳兵表示,“云支付”已向170多家知名支付公司、电子商务、银行和其他合作机构出口支付服务,覆盖320多个城市,服务超过5亿人。
打造中国最大的开放式支付平台
据了解,光大银行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进入个人支付项目。2008年,创新系统集中对外开放,进一步检验了水网便捷支付服务。2014年,基于支付项目和渠道整合的“云支付”金融平台正式启动,其发展进入“快车道”。
近日,光大银行发布的2016年“云支付”年报显示,过去一年“云支付”的交易额已超过400亿元,同比增长85%;交易量超过2亿笔,同比增长77%。
同时,“云支付”提供了更全面的支付类别。目前,基本缴费项目有水费、电费、煤气费、通讯费等1000多个,交通罚款等交通缴费项目有充值、加油卡充值等,增值缴费项目有取暖费、物业费、教育考试费、注册费等。
“云支付”平台作为光大银行互联网金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创新和探索便捷支付的新举措。
2016年推出新的“收费托管平台”,为暂时没有能力开发建设收费系统的企业实体提供一整套收费系统支持方案,包括支付系统建设和功能开发。通过收费托管平台,有收费要求的企事业单位,如物业公司、教育考试机构、物流园区等。,只需输入收费数据并上传到光大银行,就可以通过应用或微信公共账户轻松向客户收费。
“收费托管平台准确满足了许多中小企业的网上收费需求,提升了业务运营效率和人民生活便利性。”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通用支付应用”同时推出。该应用可以为那些愿意支付生活费用但还没有支付系统支持的企业和机构提供“通用+定制”的系统支持。通过提供嵌入式“通用支付应用”或微信公共账户支付链接,并简单对接,无需任何系统开发、项目拓展或账户建立,企业可以立即拥有全套支付服务,并将支付服务门槛降至最低。
顺应共享经济的趋势
“云支付”是光大银行顺应共享经济发展趋势,探索开放式发展战略的典型案例。
过去,银行支付业务通常是相互关联的。例如,交水费和电费需要在不同的银行办理,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云支付”服务的推出打破了以往的金融壁垒,全国各大城市和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光大银行的在线支付平台轻松支付费用。
以支付宝为例,只要你有一张具有网上支付功能的银行卡,你就可以通过支付宝支付各种公用事业费用,并通过光大银行的网络平台完成支付。2015年6月,“云支付”与微信合作推出微信“生活支付”服务,融合了微信的社会属性。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微信的“生活支付”栏目实现了近4亿元的交易额和近200万笔交易。
目前,“云支付”已经与170多家合作机构开通了1000个支付项目。据测算,个人支付服务从系统接入到网上运营的平均开发成本、分支机构推广成本、专线成本、营销成本和设备共享成本不低于40万元,共可节约数百亿社会公共资源。
同时,“云支付”也大大节省了个人和家庭的投资,促进了绿色低碳金融的发展。如果每个家庭每月去银行网点支付水、电、燃料和通讯费用,时间成本按8小时计算,一年需要96小时,而使用网上“云支付”处理业务,每个家庭一年只需要1小时左右。粗略估计,如果每月的纸质账单被“云支付”提供的电子账单所取代,中国每年可以少砍伐几十万棵树。
“便捷支付”迎来了大发展
生活支付作为最贴近人民的服务窗口,是推进普惠金融的最佳领域。随着公用事业支付模式向“互联网+支付”的快速转变,“随时随地在线支付”将成为大势所趋。
据了解,光大银行将继续大力发展互联网“生活+金融”,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积极实现服务超前、服务上门、服务到指尖、服务贴心,打造全方位、一体化、全天候的空地域有限金融+生活服务生态系统,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网络化、流动性、便捷性和生活化
同时,我们将秉承“云支付”的开放模式,继续引进和完善学费、考试费、物业费、油卡、校园卡等相关产品和服务,打造以便捷支付为核心的泛金融、生活平台,让更多人因“云支付”平台而享受高品质的便捷服务体验。“云支付”将以全新的姿态进入普惠金融发展时代,推动普惠金融付诸行动,开辟全新的金融服务格局。
标题:“云缴费”塑造普惠金融新样本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