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7字,读完约3分钟

在这轮人才招聘中,许多城市把解决户口和发放住房补贴作为重要的政策手段。宽松的户籍政策无疑有助于人才的流动,但安顿下来后又会有什么新问题呢?

中国中部的一个城市公布了对大学生定居的限制,并建议大学毕业生可以以市场价格的20%购买和租赁房屋,并在与企业协商后设定大学毕业生的最低年薪标准。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去年在这个城市定居的人数增加了近六倍。然而,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与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不相适应,一些剩余的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一些人因为收入低在半年后离开。

引才,要过这几关(记者手记)

“虽然政府规定了最低年薪,但这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一些公司还没有实施。”选择毕业后留在城里的小李说,作为一名行政文员,他的月薪只有3500元。当他发现自己的收入是其他城市同学的两倍时,他决定换工作。“零门槛的保留效果很好,但是没有发展的机会,很容易让我们失望。”小李说。

在其他城市,招聘人才时承诺满满的,招聘人才后配套政策难以维持。事实上,与吸引人才相比,如何更好地利用那些留下来的人并减少人才流失更为关键。据东部某市一家人才管理咨询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市猎头挖来的人才平均年薪为60万元,引进的人才平均年薪为20万元。造成这种结构性损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城市环境,二是就业观念。例如,市内某项研究专利与省内企业协商改造,要价1000万元,企业一直讨价还价。最后,削减100万元太多了,它消失了;看到这个项目后,中国东南部一个省的私营企业直接提供了5000万元,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民营经济发展不足使得创新人才“严重外流”与科技成果“地方转化率低”并存。同时,城市里的年轻人更喜欢看似稳定的工作。人才管理咨询公司负责人介绍,同期,全市“市长公开热线”通过劳务派遣方式招聘了60名操作人员,有500人报名,民营科技创新企业招聘人数很少。“有些人才找不到地方用”和“有些人才在可以用的地方不能被招募”并存。

引才,要过这几关(记者手记)

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将有助于人才的流动,但如何避免恶性竞争呢?记者在华中某科技园采访时发现,园区内一些成功的新兴企业在接到其他城市抛出的“橄榄枝”后,对园区提出了更高的支持要求,在没有得到回应的情况下,又“攀上了另一枝”。有时候,仅仅依靠“情感保留”很难抵消一些城市的“雄厚财力”。

“从根本上说,人才的流动是好的,可以激发活力。因此,做好人才工作,必须跳出一个地方、一个领域的利益,从优化社会资源整体配置的总体格局出发。”华东某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认为,关键是要让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一个地方具有人才孵化的优势,就应该强化其优势,建立与人才流入地合理分担培训成本、共享创新成果的机制。为引导人才流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引才,要过这几关(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2018年4月27日,第11版)

标题:引才,要过这几关(记者手记)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