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4字,读完约1分钟

海外M&A是中国汽车企业海外扩张的正常状态。今年3月,吉利投资90亿美元收购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戴姆勒最大的单一股东。此前,吉利先后收购了沃尔沃和宝腾,给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留下了沉重的一击。

那么,“吉利模式”对中国汽车企业的全球化有什么借鉴意义呢?中国汽车企业未来10年的发展机遇在哪里?6月19日,在第12届中国全球化国际峰会论坛上,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接受了《国家商报》记者(以下简称nbd)的专访。

全球化与本土化并重

从吉利的全球化实践来看,中国汽车公司在成为跨国公司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

杨学良:20世纪90年代末吉利进入汽车市场之初,中国汽车市场以外国品牌为主,缺乏技术、资金和人才,因此缺乏规模,汽车是一个品牌附加值高、规模效应重要的行业。所以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理念是国际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吸收海外品牌资产,通过国际并购扩大规模。

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的时候,我们也感受到了压力,这也是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整合两家历史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汽车公司,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扭转目标方当时悲观的经营状况,这比收购谈判更具挑战性。

汽车行业的竞争不是简单零件组合后的竞争,而是来自平台技术的全球领先。除了与一些整车企业合作外,还需要帮助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同步发展,提高整体水平,这是中国企业实现原始技术升级和弯道超车的最有力保证。

当然,吉利的海外扩张并不顺利,收购一个海外品牌可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或者希望收购的目标最终不会成功。海外扩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和部署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我们的经验是,我们应该有一个国际布局和本土思维。

Nbd:在你看来,如果中国汽车品牌想走出去,融入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他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建立自己的全球影响力?

杨学良:我认为有三个方面。首先,作为一种产品,汽车以质量取胜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你给用户带来了什么样的收益感。你可以把你的车做得更好或者更便宜。

第二,我们应该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因为汽车是相对复杂的产品,它们不能自己做所有的事情。在整个研发过程中,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也依靠自己的合作伙伴。

此外,如果产品被带到海外市场,它们必须完全本地化,而不是简单的交易。由于汽车是长期耐用的商品,整个品牌的建设和维护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立足本地,了解每个客户的需求和本地的市场环境,做好本地化的开发、销售和市场服务,为消费者带来价值和收益。

目前,我们还在做新兴业务的布局,抓住机遇进行转型,拓宽全球视野,与全球合作伙伴合作创新。当然,未来涉及芯片和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

抓住汽车网络化机遇研发核心技术

Nbd:跨境M&A是吉利提高海外知名度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哪些困难?

杨学良:困难很多。跨境M&A的大多数M&A案例都以失败告终。这些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文化和管理上的差异。

海外M&A意味着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理解彼此的想法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因此,为了尊重每个地方的法律和文化传统,设定一个每个人都认同的商业目标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个目标,不同语言、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可以团结在一起。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有许多冲突,但如果有共同的商业利益,这些冲突和分歧是可以克服的。要克服这些差异,关键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耐心,让对方接受、信任和尊重对方,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企业并购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实现相互合作。

Nbd:国内汽车工业如何把握“一带一路”计划中科技带来的新动能?在企业参与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投资和M&A项目的可持续性?

杨学良:国际化发展是中国企业接触国际市场、实现全球视野、推动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

如今,智能互联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正在重塑汽车产业。汽车自动化、智能化、电气化和共享化的趋势也给传统汽车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必须在巩固硬件制造优势的前提下开发在线数字技术解决方案。在这一转变的同时,更多的公司需要合作开发未来的技术和通用系统。因为在未来旅游领域的变化中,硬件的作用可能会变得非常低,而在线技术主导着行业发展。此外,在未来,汽车肯定会成为“四轮驱动下的手机”,但它的应用场景将比手机更加多样化。

专访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要有国际化的布局也要有本地化的思考

在我看来,传统汽车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不断适应环境的发展,实现转型。变革的核心之一在于技术领先,占领技术制高点,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

编辑文铎

标题:专访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要有国际化的布局也要有本地化的思考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9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