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66字,读完约11分钟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化农业供给结构改革”成为2017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的概念提出已经一年了。改革的效果如何?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研究办公室主任李国祥教授告诉记者,过去一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在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关键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壮大国内农业,继续着力优化国内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物流及储备供给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供给体系、管理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投融资;着力解决我国农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弱的问题。
改革实践的有效性
记者:根据中央政府的部署,中国在2016年推进了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在今年的实践中,改革的效果如何?
李国祥:2016年,围绕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的目标,结合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在农业和农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各地开展了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实践。一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在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6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约60%的农村承包土地得到登记发证,为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近年来,受市场不利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如农村土地流转成本高、农业收入下降等。农业投资的积极性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一些地方,大种植园主甚至出现了还田弃耕的现象。2016年,国家引入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立。在继续明确所有权和承包权的基础上,首次明确了相对独立的经营权,进一步鼓励新的农业经营主体投资现代农业,有效优化了农业经营组织结构,促进了农业经营体系效率的提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立的引入,不仅有效抵御了市场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而且加快了新的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继续加快新的农业经营体制的形成。
2016年,中国大力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体制改革。第一次降低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放弃临时玉米收储政策,建立价格与补偿分离制度,一方面赋予政策收储价格灵活性,发挥预期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实践,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种植结构的调整,打破了日益突出的粮食供求矛盾格局,即粮食需求下降和粮食产量、库存、进口“三增”。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质量差异和区域差异在粮食收购市场上已经充分显现。同时,中国将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业综合补贴纳入农业支持和保护性补贴,构建了耕地生产力保护补贴和支持适度规模经营两种农业补贴支持体系。在一些地方,“三合一”补贴与农民是否焚烧秸秆和滥用化肥农药挂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绿色生态的发展。
一年来,农业供给面的结构性改革有效缓解了我国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避免了农民收入的过度下降,为农业和农村工作落实新的发展观找到了一个切入点。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部分大宗农产品储备规模大、出仓困难。通过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多年来难以解决的棉花库存积累大大减少,玉米去库存也取得了成效。2016年,中国政策性粮食销售额超过1000亿金,同比增长一倍以上。中国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结构调整。在每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收入增长普遍较低,有些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2016年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调整没有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的下降趋势,但农民收入增长的势头没有逆转,这与前两轮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有很大不同。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不仅缓解了短期矛盾和问题,而且为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2016年的实践,人们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以达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的目的。从一年来的实践总结来看,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体制改革,也不能等同于农产品产量增减的结构性调整,而应该是深化改革和结构性调整的有机结合,赋予新的意义,包括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政策完善;不仅有生产数量的增减和质量安全的提高,还有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改革的现实意义
记者: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作为201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线。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请谈谈这次改革的现实意义。
李国祥:深化农业供给体制改革,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和购买意愿,更加注重丰富农业功能,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文化传承和健康中国,更好地适应对外开放的大趋势,不仅更好地与工业化、城镇化相协调,也能有效抵御国际市场的冲击。更好地协调国内外资源,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资源,确保农业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确保农业不萎缩,农村不萎缩。
多年来,为了扶持更多的人,为农民提供增收的源泉,以追求农业增产为主要目的的扶持政策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为了避免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民造成的经济负担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了综合补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明显倾向于高产品种选育和技术推广。只有不断增产的地方政府才能得到国家的奖励。深化农业供给结构改革,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在中国农业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没有国内的农业支持政策和有效的政府干预,农业结构调整的可能结果是农业萎缩,受国际市场影响的大豆、油菜籽等农产品可能会越来越多。没有政府的推动,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发展模式的惯性将长期存在。中国已经形成了鼓励农民只关注农产品产量的市场环境、支持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农民很难生产出优质优价的农产品,所以为了赚更多的钱,必须生产更多的农产品。要打破农业只能增产增收的模式,突破农业在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不能获得合理经济回报的约束,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体现农业支持政策的智慧,培育提高农业供给质量的新动能,这是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的核心和重大现实意义。
深化改革的具体思路
记者:你认为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改革的关键是什么?具体的想法是什么?
李国祥: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关键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强化国内农业,继续着力优化国内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物流及储备供给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供给体系投融资。;着力解决我国农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弱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优化农业生产能力。农业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不能动摇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危及国家产业安全,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因此,有必要调整中国农业空房的布局,建设好食品功能区和主要农产品保护区。要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和资源禀赋决定的竞争优势(爱情基础、净值和信息),着力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要优化农业生产,必须深化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整合和理顺现有补贴,充分发挥农业补贴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地方政府更好地利用补贴为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服务。
要优化农业生产,必须深化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整合和理顺现有补贴,引入与世贸组织相适应的农业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农业补贴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地方政府更好地利用补贴为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服务。
二是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购储备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尽可能缩小最低收购价范围,扩大不同品种最低收购价水平之间的差距,充分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运用价格与补偿相分离的方式,推进农业标准化,推进品牌建设,实现优质优价,促进农业和农村要素(爱基、净值、信息)的优化配置,确定合理的储备规模,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
农业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应以农业供给质量为重点,关键是建立优质优价机制。大米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应继续执行,但必须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停止在重金属污染和过度消耗地下水等不适宜的生产领域支持市场的收购价政策。在粮食功能区,市场支持采购政策的实施应包括除水分和杂质之外的营养含量和纯度,以共同确定价格。政府应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制定严格标准,调整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为农业供给提供不同方向的科技支持,增强农业比较优势。
第三,深化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要以农业金融支持体系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涉农金融资金,增加终端用户自主实施权;尽量减少财政对农业的直接投资,充分发挥财政的积极杠杆作用,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和农民领域,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农业和农村发展投资不足的问题,提高财政支农效率。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有效抵押品不足,农业投资过度依赖金融。在深化涉农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改革中,金融资本应积极参与农业供给方的结构改革,积极探索降低农业融资风险的管理体制和手段,抓住农业金融投资机制转型的机遇,以多种方式和途径投资农业,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探索降低农业成本的新途径和新机制。要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服务发展,解决农业化肥投入的滥用和过度使用问题,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的推广力度,提高肥效和药效,降低化学投入成本。要发挥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作用,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减少无效农机购置,降低农机运行成本,促进农机替代劳动力的作用。
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承包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专业农民,引导承包土地流转价格形成,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要素报酬分配制度,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成本过高的问题,有效降低农业无效成本。
五是针对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突出的瓶颈和制约因素,在新机制下设计和实施新政策。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更好地与产业发展挂钩,拓展农业发展空,增加农业附加值,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使新生的农业经营实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普通农民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带动更多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农业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度开放的市场机制决定的。推进农业供给体制改革,政府的关键作用在于深化改革,建立机制,完善政策,培育新的动能,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注重农业供给质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天的照片)
标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1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