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41字,读完约9分钟
[摘要]香港是产业转移和贸易开放的先导,应与南沙自由贸易港在航运服务业上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港集团的产业升级。
日前,广州市发布了《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其中明确指出,三年后广州港(601228)的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将走在全国港口的前列,自由贸易港建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航运枢纽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再上新台阶。南沙港区将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自由贸易港建设将加快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级的湾区规划,其中港口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珠三角港口集团面临着内部竞争和国际航运业竞争的压力。建立配套的供应链,加快产业升级,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探索自由贸易港的关键。
2017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9亿吨,居世界第五位;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准箱,达到2037万标准箱,居世界第七位,其中南沙作业区2017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95万标准箱,居世界单一港区前列。
如何加快大湾区港口资源整合,建设世界级枢纽港区?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认为,香港是产业转移和贸易开放的领头羊,应与南沙自由贸易港在航运服务业上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港集团的产业升级。
香港应该与南沙合作
时代周刊:你觉得广州自由贸易港的申报怎么样?香港港口的发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郑天祥:南沙自由贸易港的探索是以香港为模板的。香港有几个特点:第一,对商品种类的限制很少;第二,税收;第三,人员的进出;第四,外汇自由兑换。
在建设南沙自由贸易港的过程中,制度与航运业的发展应相匹配。尽可能方便通关,优先登记,明确负面清单。例如,在南沙港的七个主要区域,指定了几个部分供船员自由移动,从领航员到区域。同时,也有自由兑换货币的配额,政策也相应放宽。有了丰富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将走向国际化,人民币将用于结算,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落后发展中国家,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在船舶注册方面,交通部现已收回所有海外船舶注册,并将税收从17%降至世界平均水平的3%-5%,这也意味着原本占世界第四大船舶注册量的香港将受到很大影响。香港需要与南沙港合作,优势互补。如果中国在船舶注册方面能够超过巴拿马和开曼群岛,那么中国也将有权利在世界船舶注册中发言。
香港在航运服务方面的投资主要在伦敦,而航运则依赖马士基(Maski)等班轮公司,马士基构成了香港的航运产业链。如果香港和南沙合作,逐步收回海外投资,共同建立一个由熟悉国际规则的香港牵头的交易所,将有利于大湾区在贸易、金融和定价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
如果香港航运业能够重视和参与,两地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带动行业发展。在航运仲裁方面,由于内地缺乏法律人才,两地可以共同主办海事大学,培养更多人才,举办国际航运论坛,学习香港的先进经验。
香港和深圳的港口之间没有激烈的竞争
《时代周刊》:在珠三角港口间激烈竞争的影响下,广州、深圳和香港如何在区域合作和竞争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
郑天祥:有人认为深圳是香港的竞争对手,这其实是错误的。深圳是香港的海外业务区。从欧美进口的空箱进入深圳,在深圳或东莞包装,然后固体箱运输到香港,从香港出口(盐田66%为空箱,香港约10%)。其中,空箱和固体箱运输的利润差距约为三倍。
目前,香港和记黄埔和香港现代集装箱实际上持有盐田港(000088)和大厂港65%-73%的股权,控制着深圳1300万标准箱的集装箱。同时,招商局集团持有蛇口港并参与赤湾港,将它们纳入香港的航运系统。香港和深圳共同领导着大珠三角的进出口贸易和运输,所以两地之间没有激烈的竞争。
事实上,真正的竞争是在广州和香港之间。就货物吞吐量而言,广州港超过了香港和深圳的总和,包括大部分的散货运输。但是,由于国民经济所需的粮食、木材、石油和煤炭全部进入广州港,必须负责全省的大宗内贸货物,所以产值很低,加上税收水平,广州港的效益表面上很低。
然而,广州港腹地条件良好,是一带一路的枢纽。目前,广州正与佛山、中山合作建设南沙自由贸易区第四期工程,挖掘双向深水航道,修建疏港铁路,并在大田、石龙开辟与中欧、中俄的贸易通道。目前,贸易主要是单向出口。如果单一出口可以转变为双向贸易,经济效益将从1变为2。
《时代周刊》:作为大湾区港口群的辅助和补充,除了广深港外,其他城市的港口还有哪些不足?珠江口和西岸港口之间的竞争正在加剧。你对资源整合和港口设施升级有何看法?
郑天祥:珠三角港口群是一个系统。我不同意把一个城市称为航运中心。这一体系的不足之处在于西江内河战略被推迟,内河包括陆地在内都是联运,这是大陆的优势。然而,目前的缺点是水运,西江战略没有取得很大进展,这是由于协调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内陆省份和地区的利益有困难。
解决办法是通过持股逐步从行政协调过渡到市场协调。我同意和记黄埔集团、广州港集团和招商局港口集团组成港口联盟,以下中小集团将参与分享。只有当你拥有控股权时,你才有发言权,这样你才能真正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受金融贸易和航运约束的产业链
《时代周刊》:珠江三角洲港口集团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名中占据了三个席位,集装箱的经济价值更高,对港口的要求也更高。你认为如何建立匹配的港口供应链?
郑天祥:香港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欧美的出口加工贸易订单,是依靠国际网络的优势,由港商交给香港,然后交给内地,但我不赞成这种“全天候”的做法。香港现在正在做的是离岸贸易,整合来自欧美的订单、来自东南亚的内地加工和原材料,并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因此,金融贸易和航运是捆绑在一起的产业链。
与此同时,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正在逐渐下降。目前大部分的货源在佛山和东莞,这是广州周边的城市。由于陆路运输、吊装和人工成本高,以及环境污染,香港已从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下降到第六位,并将继续下降。香港的另一个功能是转运港,但随着内陆港口的规模化建设,其优势正逐渐消失。再加上本地工业空集中的问题,面对港口的竞争,香港目前唯一的出路是航运服务业。
现在,长三角港口群与珠三角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中远和中海集团(现中国远洋运输集团)退出香港,在上海注册,并收购了OOCL,这将吸引来自泛珠三角北部的货物从长江出口。然而,珠江三角洲的几个港口相互分离,一国两制,很难协调三个独立的海关区。建设自由贸易港的目的是将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香港在全球配置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可以发挥带头作用,取长补短。
在物流运输方面,应加强腹地陆港体系建设合作,采用多式联运,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加强港口疏浚航道建设,改善港口与腹地的交通联系,在珠江内陆河流域建立一批集装箱接驳港口,提高区域主要港口的运营效率,减少港口和车站的集装箱拆装。与此同时,香港的中流作业将移至龟山岛,与港珠澳大桥相连,海陆空相连。
争取世界航运的话语权
《时代周刊》:与其他重要的国际和国内港口群相比,珠三角港口群有哪些特点?什么可以升级和借鉴?
郑天祥:事实上,珠江三角洲港口群的建设符合世界工厂的地位,是香港港口的延伸。起初,它承接了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加工原材料并销往欧美市场。整个产业链,包括港口运输供应链,都是这样开始的,所以香港一开始是主导的。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香港资本、台湾资本和国际资本纷纷涌入大陆,产业链变得更加复杂。随着内地港口的发展,广州、深圳和香港之间的关系从垄断变成了三足鼎立。
中国三大港口群各有特色,环渤海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主要是各自产业的进出口。长江三角洲主要依托上海港和宁波港(601018),这是整个长江的出口战略,主要面向日本、美国等市场。从航线上看,珠江三角洲港口群更加向国际市场南向,不包括从内地运往香港的集装箱,总体上不如长江三角洲,但在国际化和市场化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目前,中国的总货运量和造船量已经占世界的40%,将来可能占60%,但问题是没有发言权。发言权一直由伦敦和纽约等国际航运中心控制,包括定价权、交易权和指数发布权,这些也是最有利可图的部分。
虽然伦敦的集装箱运输量已经下降到300万标准箱,但它已经掌握了50%的增值环节(交易、仲裁、定价等)。)的航运服务。珠江三角洲仍在从事运输和仓储。虽然这是做大做强的必要阶段,但港口产业链涵盖航运、金融和贸易,需要走向高端,这是世界发展趋势。要在大湾区建设一个世界级的港口群,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标题:粤港澳大湾区港口资源整合 争取世界航运话语权
地址:http://www.systoneart.com//syxw/8874.html